天花,是由病毒引起對人類最常見、緻死人數最多的傳染病之一,天花在舊大陸,如歐洲、印度,曾導緻超數億人口的死亡。15世紀末,由于歐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将天花傳入新大陸,這裡原來居住着2000萬-3000萬原住民,100年後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萬人,美洲的阿茲特克文明和瑪雅文明也同時被疾病毀滅了。
紮什倫布寺
唐蕃古道是連接内地和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這條道路不僅是貿易的通道、和親的通道、文化的通道,同時也是疾病傳播的通道。在明清之際内地天花疾疫流行時,青藏高原也深受其害。如今,在拉薩大昭寺門口,豎立在寺前的“勸人恤出痘碑”,承載着天花曾經肆虐青藏高原的過往。
天花進入青藏高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1779年,乾隆皇帝70歲生日。西藏六世班禅大師計劃親自從後藏的紮什倫布寺參加承德避暑山莊這一慶祝活動。但是,此時正值北京天花肆虐、無數人死于非命的時候,對天花略知一二的紮什倫布寺官員們以旅途艱遠極易感染天花為由,對班禅大師進行勸阻,但班禅還是決意前往。
班禅大師曆時一年多的舟車勞頓終于到達熱河,乾隆皇帝也甚為感動,熱河行宮上上下下都在為此忙碌着。深感責任重大的班禅不顧酷暑天氣,在熱河行宮連番舉行須彌福壽廟開光典禮、祈願法會等活動,又前往北京進行一系列傳法講經授戒、為國為教祈禱、檀香釋迦寺開光活動。十月下旬,班禅大師的身體終于被天花擊倒了,并在十二月二日圓寂。翌日,乾隆皇帝親率群臣面谒大師遺容,非常悲傷,自責:班禅“笃誠而來,并未能平安回去,朕心實為悼惜”。
乾隆的哀悼,也有着清朝皇室深受天花肆虐的不堪回首的悲情。順治皇帝就因病染天花而死,康熙之所以能順利登上帝位,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幼時曾經患過天花,或許之後再也不會懼怕天花了。
乾隆皇帝決定在青藏高原普及天花知識和應對措施。但是,這一時期正是世界攻克天花的關鍵時期,還沒有成熟的對策。在這之前,天花造成了十八世紀歐洲幾千萬人的死亡。1562年英格蘭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患上了嚴重的天花,雖然康複了但滿臉的麻子使她選擇了獨身,終身未嫁;俄國沙皇彼得三世在1744年罹患天花,成為《大英百科全書》所譏諷的:“自然賦予他刻薄,天花賦予他醜陋”。由此可看,以皇室條件之優渥尚且如此,那麼民間種痘兇險自不待言。
在那個醫學并不發達的年代,最初,人們隻能将瘟疫的大肆蔓延歸因于神靈的愠怒。據《衛藏通志》記載:百姓一旦染患天花,便被驅逐到山谷自生自滅,在駐藏大臣和琳看來實是有悖人倫,故于藏北浪蕩溝修建房屋收治天花病人,供給口糧,讓病人延緩時日,減少痛苦。
大昭寺門前的“勸人恤出痘碑”
“勸人恤出痘碑”矗立在“唐蕃會盟碑”一側,碑身陽面刻“永遠遵行”四字篆書。該碑立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由駐藏辦事大臣和琳立。
文中的内容是,如果應對罹患天花之人,做法主要就是隔離“捐資修平房若幹間”,“及時提供衣食,派撥漢番弁兵經理”,派專人打理保證信息透明,這樣做的最後的效果還不錯,“調養全活者十有其九,僧俗當已知痘症非必不可治之患”。豎立在大昭寺門前的“勸人恤出痘碑”,既是唐蕃古道疾病傳播的曆史,也是漢藏共同面對疫情群策群力的見證。其中,清朝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委派地方大員建立隔離住所,防止天花蔓延,派專人進行管理,及時報告疫情,最後的效果能達到患者“調養全活者十有其九”的結果,已經不錯,并且在認識上認為:“僧俗當已知痘症非必不可治之患”,為鞏固這一成果,要求群防群治,勸令遇有痘症,各捐給口糧,作為定例,從制度上将救治天花疾病的過程固定下來。
“勸人恤出痘碑”是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政府防止天花蔓延的具體政策指導,并且由駐藏辦事大臣和琳具體實施,政策得當,措施得力。樹碑周知,也是想表現當時國家對邊疆的重視,對疫情防控的重視和對生命健康的關懷。
鍊接地址: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662867.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