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由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上海市“文化轉型與現代中國”創新團隊主辦的“陳西滢與中國現代文學暨《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出版”學術研讨會,于上午九點在上海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培訓中心二樓召開。
來自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數十位專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讨。
研讨會伊始,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的編注者傅光明對《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的成書淵源加以介紹,指出日記、書信中所提供的真實而又鮮活的信息,不僅有助于塑造立體的陳西滢形象,更是以此為據點彌補了許多文人形象研究過程中的空白。
陳西滢先生的女兒陳小滢女士向在場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并希望專家們能夠從父親陳西滢的書信中發掘可供深入研究的興趣點。陳小滢女士坦言自己對父親的尊敬與崇愛,稱陳西滢先生對其自身的教育影響十分深厚。
我校社科處處長董麗敏教授進行會議緻辭。她認為《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有助于研究者在接近曆史現場文獻基礎之上,認識陳西滢形象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進而加深對四十年代乃至整個現代時期文學史、思想史、知識分子史的理解。在陳西滢先生的書信日記當中,包含着大量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整理的文獻信息,董麗敏期待有更多關于陳西滢先生的研究成果能夠問世。除此之外,她對傅光明老師在整理陳西滢先生日記及書信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複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認為《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讓我們看到了陳西滢後半生的足迹,填補了文學史上的空白。在陳西滢的日記和書信中,可以發現他的文化保守主義及中産階級的審美旨趣。陳教授指出,當下對陳西滢的研究比較缺乏,陳西滢相關的曆史檔案也值得深入挖掘。同時,陳思和教授表示,近年來,資料獲取更為容易,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當前文學學科的發展更需要我們有堅定的學術信念。傅光明教授對資料的艱辛挖掘、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以求真精神來重寫文學史。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善教授對《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的順利出版表示祝賀。并指出作家日記的出版方興未艾且具有重要意義,突破前人對于作家狹隘理解的同時開拓了後人的研究視野。陳西滢日記具有與同時期文人日記相比對的價值,其日記中所出現的胡适、陳寅恪、魯迅等形象,為相關作家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線索。除此之外,陳教授認為,陳西滢日記中所載英國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态度,也為進一步在世界格局中認識中國提供了助力。
複旦大學陳建華教授結合自身經曆,對陳西滢的日記書信中感興趣的細節進行分享。陳建華教授指出,陳西滢觀看好萊塢電影與夏志清兄弟追星式的觀看狀态的不同,反映了陳西滢與夏氏兄弟年齡上的差異,也反映出他們不同的身份意識。這也表現出電影撫慰戰時人心的作用。通過對日記和書信細節的觀察,《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涉及的内容非常廣泛,不同專業的學者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部分,書中妙趣橫生的細節,也可見作者為搜集資料做出的努力。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教授點明了寫日記與整理日記的重要性。楊教授指出,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檢索及收集能力往往決定了研究是否深入,而陳西滢日記書信的出版,一方面有緬懷故人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提醒研究者增加與不同人物有關的文化積累。從陳西滢日記中也可窺見五四新文學作家的身份特征與創作特征,這對于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作家群體的創作經驗有着重要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張中良教授指出此書的問世不光是對翻譯家以及學者,也對現今的文學研究界有很大的幫助,甚至能稱之為是一本微縮版的百科全書。他圍繞陳西滢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問題進行闡述,認為目前對陳西滢無論是在現代文學還是在政治方面都了解甚少,對其在現代文學史上形象角色的評價有失公允。指出随着社會和文化生态環境的變化,重寫文學史事業的推動,對陳西滢這樣的中間派知識分子的重新評價的機會正在到來,這也是這本書當下出版的一個意義所在,進一步挖掘陳西滢存在的曆史價值,能夠推進現代文學史的重構。
南京大學沈衛威教授指出,做檔案方面的研究要“由文入史”,産生進一步的關聯與互動,并且關聯《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所出現的張其昀與範存忠兩位學衡派重要人物的事例,說明這本著作中每個人都能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能夠挖掘出許多與現代文學研究相關聯的内容,而這也是這本書所提供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出在日記方面的研究中,通常認為在日記中難免會出現表演與戲劇元素,而《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這本書中的日記從史的角度來看卻是“存真”的,這也是這部著作的特殊之處,能夠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更多的“存真”史料。
複旦大學栾梅健教授指出這部書籍的問世能夠矯正學界目前對于陳西滢的單一化認識,進一步認識到陳西滢在多個方面的價值與重要性;認為無論是單從魯迅與陳西滢在現代派方面的論證,還是冰心對于陳西滢的單方面評價來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遮蔽陳西滢的複雜性和豐富性,而這部書籍的問世能讓大家看到一個有良知、有政治抱負的正直善良的陳西滢,能夠擴展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空間,進一步了解43年到46年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态,是一本涵蓋了豐富的史料和研究價值的一本大作。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指出《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在文學史的研究當中起着還原曆史現場的作用,其中大量的内容都呈現了那個時代人的認識與看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認為從書中所出現的歐洲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陳西滢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陳西滢與蕭乾的争論、陳西滢與魯迅的矛盾等這些細節切入,能夠對編輯過的許多曆史或是一種聲音的曆史有多層次的揭示,并且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能夠提供認識陳西滢以及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材料。
複旦大學張業松教授肯定這套書的價值首先在于提供了一份重新認識陳西滢的寶貴材料,并且對陳西滢的印象作出了兩方面的修正,其一是陳西滢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身份問題,其二是魯迅對陳西滢的界定以及影響;指出從日記與書信所體現的内容來看,陳西滢與魯迅相比,他的政客身份始終強于其反思批判的立場,因此這些材料确實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陳西滢,并且在另一面又給我們提供更多其他的角度,譬如可以從外交史研究或者曆史研究去研究陳西滢,借助書籍中的材料加以梳理,不僅可以重新建構陳西滢的個人形象,也能夠為40年代後期中國文學界、外交界的研究貢獻珍貴的史料。
複旦大學王宏圖教授肯定了陳西滢日記書信巨大的文學史價值,認為陳西滢的政治理想觀念在今天依然沒有喪失現實意義,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思想,對當代人客觀地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浙江師範大學徐從輝副教授從閱讀感受,評價和定位陳西滢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着手,認為陳西滢日記不僅是在外交上,還有文學上都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無論是對研究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人,還是研究上世紀40年代中國與英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20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文人與英國乃至世界的關系彌足珍貴。
蘇州大學文學院張蕾教授從陳西滢日記中記錄的蕭乾,王世傑等文人入手,認為陳西滢與“北京文化圈”和“武漢文化圈”有着緊密的聯系,其書信中所記載的人物與事件是研究中國文學的全新史料。張蕾以人物為主線,從日記中分别梳理出了以蕭乾為線索和以陳小滢、淩書華為線索的内容,進一步闡釋陳西滢日記中學者、慈愛的父親的形象與中英文化交流大使的外交官身份。
同濟大學陳昶副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四十年代知識分子在時代歧路的選擇與知識分子在時代中的走向角度進行分析,她認為陳西滢對于知識分子使命的體認具有“廣場意識”,從中分析出學者之外的“廟堂身份”,從更細節處豐富了陳西滢的形象。陳西滢在文學與政治道路之間的選擇,為今天的知識分子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bevictor伟德官网張靜教授從中西文化交流的視域出發,結合陳西滢對外國文學的中譯的看法以及陳西滢記錄的,諸如李約瑟、羅素等人的觀點兩個角度,分析《陳西滢日記》的學術價值。《陳西滢日記》中所記錄的金嶽霖、魯迅、沈從文等現代文學作家的轶聞轶事,為從多角度把握現代文學中的作家形象提供了重要參考。
同濟大學胡桑老師從微觀史學角度切入,他認為陳西滢日記記錄了中國在大變革時期的側面,從其事無巨細地記述中可以看到被宏觀曆史下淹沒的曆史細節,并從中可以窺探出當時知識分子的文明姿态。陳西滢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用在于,他對當時曆史的走向有着堅定的态度,由此與中國主流文人所代表的曆史形成了撕扯的力量,并展現了作家将社會生活中的多種層次,多重身份,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的全新視角。
上海大學石娟副教授認為本書彌合了中國上世紀外交史、日常生活史、知識分子心靈史等諸多方面中曆史真相的縫隙,從中可以讀出陳西滢從中國的眼光看世界的許多觀點。她認為日記中陳西滢對于偵探小說的讨論和其中記載的以陳小滢為代表的青年對通俗小說的取向,也說明了中國現代文學中通俗小說廣泛的受衆和對中國民衆的作用,為研究通俗小說發展提供了史料。
上海戲劇學院翟月琴副教授特别關注到陳西滢日記中他的業餘生活,從“邊角料”中展現出一個戲劇面向的“陳西滢”。雖在話劇史中沒有重點的筆墨書寫,但陳西滢一些“進攻性”的事件确在中國話劇史上産生了一定影響。20年代的陳西滢對話劇有着較深的介入,《西滢閑話》中也體現出西滢對民衆戲劇和國劇運動的參與。陳西滢提倡一種娛樂民衆的藝術,中立客觀地看待舊劇與新劇,尋找西洋戲劇與傳統中國戲曲之間的關聯。日記中,陳西滢觀戲後隻言片語的點評也透露出他的審美趣味。
上海交通大學王宇平副教授從陳西滢在英國的觀影活動,為我們勾勒出西滢内在于世界文化中的生活。陳西滢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代表中國的一雙眼睛,在1943至1946年間見證了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在陳西滢的日記中,可以發現其較為統一的趣味,即對黑色電影的興趣。其對《失去的周末》《大幻影》等電影的觀看和點評,足以可見陳西滢的觀影感受非常到位。其觀看的泰倫斯·拉提根《陽光普照時》,可以與張愛玲和當時國内的電影形成非常有意思的關聯。
上海師範大學陳彥副教授在陳西滢與其孩子的書信交談間,感受到國家憂患背景下一位父親對孩子的理解。民族的危機是一個很宏大的曆史語境,于當時的他們來說更是一種深切的迫在眉睫的診斷。左翼與右翼的政治撕裂,對中國基層社會倫理關系也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将陳西滢與女兒之間的書信與楊晦和文樹新之間的書信進行對讀,可以發現一種中國現代的語境變化。将陳西滢的情感事件放置到情感史的研究脈絡中,可以提供一種新的研究範式。
上海師範大學王小平副教授将陳西滢的日記書信放在海外華文寫作的脈絡中加以探讨。陳西滢在國外有着溝通中西文化的身份自覺,但在跨文化的語境下,會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日記書信提供了比小說更為真實生動的體驗,此類非虛構的寫作可以為跨文化身份意識的研究提供更加豐富飽滿的資料。相較于“離散”,陳西滢日記體現出的生活心理狀态更接近“遊牧”,其自由出入于中西文化,将自身的文化能力和影響力輻射出去,體現出了離散中的一種聚合。
上海師範大學夏天老師從中外文化交往的角度對《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進行讨論。20世紀50至7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文化交往,如蘇聯通過兩個文化部門與各個國家進行交流,走黨務和民間交往的兩條路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40年代後期左翼所謂的“關門主義”傾向。陳西滢恰恰是為中外文化交往,以及中國和英美文化圈的民間交往構成了另外一條線索,借助陳西滢的日記和書信可以提供那一時期更為細緻的中外文化交流、交往的信息。
bevictor伟德官网朱軍教授對陳西滢的不同形象特征進行探讨魯迅先生将陳西滢的身份定位為“教授”,這一稱謂在魯迅著作中并不多,既是一種褒揚,也存在着某種意義上的反諷。陳西滢崇尚英國文化,“羞澀”中展現出一種英國紳士的幽默、冷靜、風趣和俏皮,與錢锺書的字“默存”相似,存在着在某種意義上與現實的超脫。陳西滢是一個正人君子,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是跨越中西古今的人物,在不同的脈絡視野下,有着不同的“陳西滢”形象。
董麗敏教授對此次會議進行總結。陳西滢先生的書信日記存在着巨大的挖掘研究空間,《陳西滢日記書信選集1943-1976》的出版為未來各個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此次會議中,學者們對陳西滢的日記和書信進行相關讨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同時,與會專家對文學學科的未來發展前景加以思考,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共同将此次研讨會推向了一個更加開闊的境地。董麗敏教授相信,此次會議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将會有更加深入多樣的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