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非洲文學專題研讨會暨(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揭牌儀式在我校舉辦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2-11-28浏覽次數:126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的文化理念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四條基本原則,即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确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傳統文化。文明多樣性是文明進步的基石,是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别,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在相互交流、彼此借鑒中,不同文明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才能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世界文明的平衡與發展。11月27日,由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市世界文學多樣性與文明互鑒創新團隊主辦的第三屆非洲文學專題研讨會暨(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揭牌儀式在我校徐彙校區西部會議中心召開。bevictor伟德官网朱振武教授在本次會議的開場白中談到,多元文化共栖共生,互相借鑒,共同發展,和而不同,相向而行,是現在世界文學文化發展的正确理念。這正是我們開展非洲文學研究和成立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的。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數十所高校的百餘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的形式,為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展建言獻策。

 


進行文學比較研究,體現世界文學多樣性

摒棄文化上的傲慢與偏見,深入學習異國優秀文學作品,有助于豐富本國的文學作品,共同促進世界文學的多樣性。文學多樣性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小說是文化的載體,進行中外小說比較研究有助于達成文明互鑒之目的。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教授談到,文學作品囊括了與人相關的所有要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曆史、地理、習俗和心理等多樣化元素,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區域和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更是蔚為大觀,豐富多彩。山東師範大學王卓教授在緻辭中談到,小說的興起是和世界範圍内的現代化進程同步推進的,因此小說是更具社會性的文類。(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就是為了順應世界文學文化發展的正确理念而成立的。南開大學王立新教授認為,在當前中外文學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時代,中國的外國文學比較文學的學者們必将從自己的專業優勢出發,如林語堂所追求的那樣,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以世界文學的格局,以比較文學的視野為全球化時代的小說研究,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朱振武教授在緻辭中以外國小說中的中國形象和中國元素為例,揭橥中外小說比較研究的重要作用與意義。中外小說比較無疑為中外諸多的小說傳統之河流上架設了溝通人類文化的橋梁。進行中外小說比較研究,不僅能夠讓我們的文學研究體現中國學者包容并蓄的世界意識,也能更為深刻地彰顯世界文學的多樣性。世界文學的多樣性不是某一國或某一民族文學的一枝獨秀,而是不同地域、特色文學的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浙江師範大學聶珍钊教授認為,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會把有志于小說研究的學者們聚集在一起,建立小說研究共同體,為創建中國小說研究理論體系、增強文化自信與繁榮中華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劉建軍教授也談到,雖然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是終會“映日荷花别樣紅”,結出燦爛的果實。新的國際形勢呼喚文明多樣性的保持與發展,世界文學發展的勢頭與規律要求我們運用比較的思維博采衆長,取其精華,更好地理解本國文學文化,促進我國文學發展繁榮。(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不僅能引導讓我們打破壁壘,以平等的眼光發覺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學,而且有助于我們,實現文化間的跨越和溝通,理解人類的共同、共通的情感。



突破西方話語桎梏,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

保持世界文學的多樣性,是文學發展的活力與原動力。從歌德提出的所謂的世界文學,到如今西方人眼中甚至我們學界所接受的世界文學,都不是世界文學的本來面目,更不具備世界文學文化多樣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英語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非洲英語文學因西方殖民主義而遭遇“文明蒙塵”,備受冷遇,成為世界文學邊緣的存在。随着坦桑尼亞作家阿蔔杜勒紮克·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他非洲作家分别獲得不同層次的文學獎,2021年也随之成為非洲文學年,這引發了國内學界關于非洲文學的大讨論。江西師範大學傅修延教授指出,世界文學本來應該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但是由于歐美文學的模式影響巨大,導緻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唯其馬首是瞻,所以,研究非洲文學在當下具有特别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王兆勝教授也提到,非洲文學如此龐大、如此重要,卻沒有多少人研究,其實這涉及到一個關鍵的問題,即方法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很多研究都在跟風,順勢而為。基于學界這樣的研究現狀,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成為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的共識。上海師範大學朱振武教授及其團隊在中國非洲文學學的學理建構中獨樹一幟。

朱振武教授提出的“‘非主流’文學說”、“均衡吸納說”、“非洲文學的非洲性說”、“三大流散文學說”、“三個世界文學說”、“輾轉認同說”、“文學文化共栖共生說”、“文化共同同體”等核心概念為中國非洲文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為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具有奠基作用。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曉萌教授認為,朱振武教授提出的關于非洲文學研究的一系列理論,不将西方已有的理論奉為圭臬,而是以中國學者的學術立場思考,體現了中國學者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英語文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被英美文學控制着話語權,非洲文學被視為文學的“不毛之地”,這不僅是一種嚴重的誤解,而且讓我們離真正的世界文學越來越遠。不難看出,在中國開展非洲文學研究具有英美文學研究無法取代的價值和意義,也有利于吸納國外優秀文化。楊中舉教授也認為,進入新時代以來,随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影響的深入,四個自信的增強,中國學派以中國式學術自信深度介入非洲文學、文化研究,以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以文明多樣性為立場,向中國向全球擦亮非洲文學這顆耀眼黑珍珠,使之漸為“顯學”。以中國文學文化為出發點,以世界文學文化為參照,在對非洲文學的研究中進行跨文化、跨學科、跨空間和跨視域的學理思考,進而形成對“世界文學”這一概念在新時代的重構,最終實現真正的文明互鑒,這是我們中國學者應努力的方向。

  

重繪世界文學版圖,實現文明交流與互鑒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學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繁榮做出貢獻是中華文化自古一以貫之的傳統與理念。順應時代發展,重新繪制世界文學的版圖,以更開闊包容的視野推動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是我們人文學者為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應盡的一份力量。上海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董麗敏教授認為,在急劇變動的時代,中國人文學者應當為豐富和完善世界文學的研究版圖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立場來推進學界的切磋與合作。上海交通大學王甯教授認為,我國人文學者應共同努力建構一種中國版本的世界文學,這種世界文學是東西方各國優秀文學的經典之彙總,是我們文學研究、評價、批評所依據的全球性和跨文化視角和比較的視野,是通過不同語言文學的生産、流通、翻譯以及批評性選擇的一種文學曆史演化。不人雲亦雲,不唯西方理論馬首是瞻,堅守中國文化立場,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地域與特色的文化文學,這是我們重新繪制世界文學版圖,最終實現文明的交流與互鑒的重要前提。

“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立足中國學者的文化自信與批評自覺,發掘以非洲文學為主的非主流文學特有個性與魅力,對反觀我國當代文學文化和促進我國文學文化的發展繁榮具有特殊意義,也是我們重繪世界文學版圖的關鍵一步。中國人民大學郭英劍教授認為,以“文化自覺”為源起、以“交流互鑒”為路徑、以“和而不同”為旨歸的文化共同體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具有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世界意義。以包容共生的态度對待、接納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學文化,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是繁榮我們自己的文明進而繁榮世界文明的一把金鑰匙。交流與互鑒是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文明不斷進步才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内驅力。



世界文明的發展不是某一民族或地域文明的獨自努力,而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集體智慧的貢獻。縱觀世界文明的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互相對話、借鑒、融合的宏偉畫卷。當下的國際形勢與時代潮流要求中國學者運用比較的思維,平等地與不同的文明進行對話。第三屆非洲文學專題研讨會的召開與(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旨在使相關學者形成凝聚力,讓中國學者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獨立話語體系的形成;同時,為加深加強中外文學文化了解和理解、促進中外文學文化乃至其他各方面的交流、繁榮發展我國文學文化與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願景而不懈奮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