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 | 蘇智良:在這幢曆史建築中,“紅色情報”發往蘇俄、中國、朝鮮和日本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3-12-07浏覽次數:255

一幢疊加多重革命史迹的重要曆史建築

在北外灘,有一幢紅色建築不是那麼起眼,卻曾是《上海俄文生活報》報社所在地。作為該報的記者兼編輯,共産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在這裡建立了東亞書記處。這是共産國際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個指導東方革命的機構。陳獨秀曾多次來此與維經斯基商議如何建黨,楊明齋、袁振英在此工作,毛澤東也曾會見過維經斯基。

「成立共産國際東亞書記處」

《上海俄文生活報》是由同情社會主義立場的俄僑創辦的俄文報刊。1920年初,該報獲得了蘇俄政府的資助。

中共一大紀念館從俄羅斯征集回來的《上海俄文生活報》1921年7月23日報頭上,用中文寫着“中國唯一之俄報,上海篷路十二号”;1922年,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的調查報告指出,該報社在熙華德路(今長治路)與篷路(今塘沽路)的交叉口。綜合各種信息可以認定,今長治路177号就是《上海俄文生活報》報社。

《上海俄文生活報》是蘇俄、共産國際建立在中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的重要據點。當時,蘇俄紅色政權新立,在未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不能向中國合法派駐人員的情況下,布爾什維克派遣一些革命者以公開的記者或編輯身份前來中國,《上海俄文生活報》報社成為這些人員的合法落腳點。

《上海俄文生活報》人員把上海以及中國的有關情況傳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後,維經斯基等人被派遣來華推動中共建黨。除維經斯基外,該報的重要人物還有古爾曼、阿嘎芮夫、巴蘭諾夫斯基等。這些人員常來往于蘇俄和遠東,承擔着在中國、朝鮮、日本開展共産主義活動的特殊使命。

研究者指出,對于俄共和共産國際的有關決策者來說,在上海建立共産黨是一個既定目标,不僅由于那裡是中國工業無産階級的集中地,還由于那裡已經産生了用于建黨的一些基礎組織,有了一個良好、方便的工作基地——《上海俄文生活報》報社。

維經斯基,中文名叫吳廷康,1920年4月5日來到上海。相伴而來的,還有他的夫人庫茲涅佐娃、季托夫、謝列布裡亞科夫和翻譯楊明齋。維經斯基在《上海俄文生活報》擔任記者兼編輯的時間,為1920年4月至1921年1月。

1920年5月,維經斯基在這裡成立共産國際東亞書記處,下設中國科、朝鮮科、日本科,也有稱為三個支部。其中,中國科的工作機制便是以維經斯基與陳獨秀為中心建立中國共産黨組織;朝鮮科是維經斯基與金萬謙、李東輝、金立、呂運亨等人聯絡,不久韓人社會黨改造成為共産黨組織。

對此,毛澤東有過這樣的評價:中國共産黨是在列甯的号召之下組織起來的,是共産國際派人來幫助組織的;共産國際對中國無産階級、中國人民有很大的幫助,幫助中國無産階級創造了中國共産黨,有過很大的功勞。

「“有主義,有時機,有預備”」

東亞書記處成立後,《上海俄文生活報》進一步成為蘇俄在中國和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喉舌,并負責及時向外界準确傳遞蘇俄、共産國際的消息。

維經斯基在上海的活動頻繁,“與許多傾向于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年輕中國人有聯系”,還常有赤塔、北京、天津和廣州的布爾什維克工作人員在《上海俄文生活報》進進出出。

報社大樓裡,還設有俄羅斯民主俱樂部。日本方面的情報顯示,該俱樂部用于随時舉行集會、協商宣傳工作,下設宣傳局、供給局等。底樓設有西比利亞印刷公司,除了承印《上海俄文生活報》外,還印刷大量中、俄文的小冊子和傳單。這裡也是中共建黨前後革命書籍刊物的重要印刷機構。

這裡還設有羅斯塔通訊社、達爾塔通訊社之上海辦事處。這兩家通訊社重點報道蘇俄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報道常刊登在上海的中、英文報紙上,主任為巴蘭諾夫斯基。

此外,俄國人還在上海設有一家世界語學校。這所學校是斯托巴尼、陸式楷等人一起創辦。陸式楷是國際工人世界語組織的成員,寫過世界語教科書。中國共産黨上海發起組設立的第一個幹部學校——上海外國語學社的世界語教學,則由斯托巴尼執教。

1920年5月至8月,陳獨秀與維經斯基舉行過多次會晤。維經斯基多次去老漁陽裡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拜訪陳獨秀;陳獨秀也回訪過維經斯基,還參加過布爾什維克黨員和親蘇俄僑的聚會。

1920年7月,袁振英來到上海,經陳獨秀動員參與建黨活動。他晚年回憶:“我結束遊東記者團活動回來,路經上海,被陳獨秀聘請到《新青年》出版社,擔任‘蘇維埃俄羅斯研究’一部的主編工作,常以震瀛筆名發表文章。”又稱,“回國經滬見到了陳獨秀,他要我幫他組織了共産黨小組”。

經陳獨秀推薦,袁振英擔任了維經斯基的英文翻譯,成為《上海俄文生活報》的雇員。1920年7月至12月,袁振英還充當了陳獨秀與維經斯基的聯絡員。

據記載,毛澤東、彭璜曾在上海拜訪維經斯基。1920年9月5日,毛澤東在《大公報》刊登的文章中指出:“列甯之以百萬黨員,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業,掃蕩反革命黨,洗刷上中階級,有主義,有時機,有預備,有真正可靠的黨衆,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不崇朝而占全國人數十分之八九的勞農階級,如響斯應,俄國革命的成功全在這些處所。”

在這篇文章中,十月革命被毛澤東定義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業”。這一關于十月革命經驗的總結,應該是其會見維經斯基的成果之一。

可以說,長治路177号是一幢疊加了多重革命史迹的重要曆史建築,其價值超越上海、超越中國,具有世界革命的意義。陳獨秀、毛澤東、袁振英、楊明齋等的相關活動亦表明,這裡是中國共産黨建黨活動的重要空間,直接促進了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今天,考察這幢3層西式磚木結構的百年建築,雖然外牆翻新及新增門窗,外部西式拱券、窗台不複存在,但整體建築架構依然是1914年落成時的樣态:寬敞的木梯、碩大的立柱以及高敞的空間,無不顯示着曾經的輝煌。如何保存、保護、使用這幢北外灘的曆史建築、紅色建築,值得認真探讨與謀劃。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蘇智良)


鍊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4299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