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80周年,為進一步推動與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研究,2019年8月24日至25日,上海師範大學聯合多家單位共同舉辦了“從‘抗戰’到‘二戰’——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八十周年”學術研讨會。
本次會議由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科、bevictor伟德官网、《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以及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研究會聯合主辦,上海社科院曆史所現代史研究室、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協辦。來自中、美、日、韓以及台灣地區的近50多位專家學者與博碩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會議。
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研究會名譽會長餘子道先生首先進行了題為《蘇聯出兵東北對日參戰再評析》的主旨報告。他認為從曆史的視野來觀察,蘇聯出兵東北對日參戰,其動因和作用具有多重性質,其後果和影響也可以說是正負互見的。既要看到蘇聯出兵東北,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對日作戰的第三戰場,敦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加速了中國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最後勝利的到來;但是也不能忘記蘇聯遠東戰略背後的政治目的和軍事野心。
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作了題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饒家駒與難民救助的“上海模式”》的主旨報告,向與會學者介紹了饒家駒其人其事。饒家駒出生于法國,是耶稣會的教士,1913年來到上海。1937年11月9号,他成立了上海南市安全區。1940年6月30日,受歐戰影響,法國天主教會召喚饒家駒返回法國救助法國和歐洲的難民,他離開上海僅僅半月,安全區就因缺乏主持人宣告解散。據統計,在這2年多的時間裡,至少有30萬難民被救助,避免了被屠殺的命運。此外,他還在漢口和廣州等地建立了安全區。饒家駒的救助難民的理念促成了《日内瓦第四公約》的訂立,迄今共有196個國家加入了該公約。蘇教授還提及,他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打算就二戰時期上海的兩個安全區(猶太安全區和南市安全區)打包申請世界文化遺産。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争研究》主編高士華針對目前抗戰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做好抗日戰争研究的頂層設計,合理規劃抗戰史的學術研究與資料挖掘工作;第二,廣泛、深入地收集國内外與抗日戰争相關的史料,注重外文資料的收集和國内檔案的整理、出版;第三,建立抗日戰争研究學術共同體,堅持學術活動的常态化,避免“紮堆研究”和“起哄研究”;第四,改變大衆傳播媒介和互聯網上“學者不在現場”的狀況,鼓勵發揮學術成果的“溢出效應”,讓學者走到前台,做好糾偏、正名、批謬等工作,向國人進行基本的抗戰知識普及,扭轉抗日神劇大行其道的局面。
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馬軍進行了題為《1939年歐戰爆發的中國意義》的主旨報告。他認為“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點”這一觀點有其合理性,難以被輕易撼動。在他看來,中國抗戰以弱抵強,堅決不投降,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令人敬佩。但也必須看到,當時的中國畢竟還是一個非工業化國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與主要盟國和歐洲戰場的權重關系,必須予以忠實、準确的估計,切不可因為現今中國國力的提高,而予以曆史诠釋的“現代化”。
此外,研讨會還設置了“抗戰中的國際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世界與中國”、“抗戰專題研究”、“戰時科技與變化”、“戰争與都市”、“戰争與鄉村”、“戰後問題”、“曆史書寫”、“戰争記憶”等九個分論壇,研讨會期間,學者們将會從各主題、各角度對抗戰史與二戰史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