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九年的研究和精心打磨,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領銜學術團隊開展的“上海紅色曆史紀念地遺址發掘項目”基本完成,1020處紅色紀念地繪就了上海的“紅色文化圖譜”。6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市政協文史委、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在上海市政協共同舉辦了該項目的成果發布會。發布會由政協文史委主任、市文史資料研究會會長馬建勳主持。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剛,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委員、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王為松,市地方志黨組書記、主任洪民榮,以及項目學術團隊相關成員等50餘人出席會議。
上海作為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之地,留下了衆多光輝耀眼的紅色曆史足迹。為進一步發揮紅色文化在新形勢下國家文化建設中的激勵作用,中心自2010年起組織學術團隊,開始集中力量對上海革命史進行深入研究,對上海紅色曆史紀念地進行細緻實地的調研,這次發布的1020處紅色革命紀念地,每一個紀念地的挖掘過程始終伴随專業的學術支撐,都需要經耐心細緻的文獻梳理,最後還要通過實地探訪和考察确認。
蘇智良教授介紹了“上海紅色曆史紀念地遺址發掘項目”的價值和意義。他指出,上海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重要現場,是一座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紅色,在中國政治中常被用來象征革命,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也就被稱之為紅色革命。上海紅色文化具有四個特點,第一,綿延不絕。從新文化運動發轫、中共建黨,到國共合作,從抗日救亡到迎接解放,紅色文化伴随着上海這座城市成長的各個階段,紅色曆史的完整性,成為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第二,中共中央長期在上海。在1921-1949年的28年中,中央在上海長達12年,策劃與指揮中國革命。第三,内容豐富。涉及政治、國際、軍事、工運、統戰、文化、情報、名人故居等。第四,留下大量紅色曆史遺址。本次公布的1020個紅色紀念地中,許多已建成博物館、紀念館,有些還需要繼續研究和保護,精心呵護。
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姚霏帶領團隊成員,實地走訪考察了每一處革命紀念地。姚霏在發布會上介紹,該項目收錄的上海紅色紀念地,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産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衆共同奮鬥、建立新中國的革命史迹。時間範圍,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空間範圍為今日上海全境。這1020處紅色紀念地,将分三個等級展示。第一等級為50處重要紀念地,多為舊址保存完好、有相關紀念館且認知度較高的紅色紀念地,如一大、二大、四大會址、茂名路毛澤東舊居、周公館、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等;第二等級為125處一般紀念地,包括在滬中共中央機關、中央特科在滬活動地點、上海解放相關事件發生地等,内容多元,特色鮮明。第三等級以機構、故居、活動發生地、紀念地形式分類,集中展示中國共産黨人、革命愛國人士在工運、地下鬥争、抗日救亡、統戰等領域的紅色史迹。
與會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的原創性,同時認為上海紅色文化的挖掘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在研究的同時,與會專家也多次強調了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有學者指出,1000多處紅色文化紀念地和遺址要“連點成片”,形成上海獨特的紅色曆史風貌區片,同時要讓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用起來,拉動紅色旅遊的發展;更要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讓這道“紅色風景線”進一步延伸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