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國近現代史工作坊由2015級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劉曉海主講 “晚清以來蘇州評彈傳承與社會變遷”。劉曉海介紹了清代以來,評彈作為江南地區雅俗共賞的曲藝形式,蘇州評彈所經曆的幾個傳承階段及其特點。申浩副研究員對講座進行了點評。
5月26日,唐詩學工作坊由2015級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王新荷主講,講座題目為“唐代‘聲詩’與‘歌詩’概念嬗變”。王新荷同學向大家介紹了在李清照《詞論》開頭中“樂府聲詩并著”中的“樂府”,系沿用唐人泛指配樂歌詞含義,包括歌詩與曲子詞等,文中側重于指曲子詞;“聲詩”隻能理解為樂府所包含的曲調(聲)與歌詞(詩)二者。當代詞學家們歧解紛纭,根源在于誤解“聲詩”概念。任半塘的“唐聲詩”概念實際上是為學術研究方便而自設的概念,但當代學者多誤解為是唐人的觀念,進而誤以為:“聲詩”與“樂府”是畛域分明的平行概念。而事實上唐代“樂府”、“聲詩”、“歌詩”在配樂歌詞意義上是同義互換的關系。朱易安教授對此次講座進行了點評。
5月27日,中國現當代文學工作坊由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裴氏幸娟主講,講座題目為“莫言小說在越南的譯介與傳播”,裴氏幸娟同學談到,近些年在河内、胡志明市等地書店,越文版的中國文學作品和新版中越詞典占據了大量空間。在一些書店,中國文學書籍甚至長期在暢銷書排行榜占據重要位置。而在這些文學作品中,莫言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說在中國作家中是較早被翻譯成越南語的,并很受越南讀者的歡迎,在越南國内引起過很大的反響,被稱作越南的“莫言效應”。劉暢副教授對講座進行了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