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張劍教授受邀為師生帶來了一場名為“W.H.奧登的‘抗日戰争’:《中國十四行詩》的曆史背景與戰争再現”講座。講座在會議中心3—4号會議室舉行。
1938年2月至6月,英國著名現代詩人奧登( W. H. Auden 1907一1973)與小說家克裡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應英國費伯出版社和美國蘭登書屋之邀,訪問了抗戰時期的中國。之後,兩人合寫了《戰地行》( Journey to a IVar1939)一書,其中在中國的旅行日記、人物照片、戰地詩于1981年被穆旦完整地翻譯成中文。奧登的《短詩全集》(1966年)隻收錄了其中的21首,并被重新命名為《中國十四行詩》( Sonnets from China)。張教授為我們分析了這組詩,認為從整體上看,這組詩不僅僅是一系列戰地詩歌,而是将抗日戰争放在一個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中去考察。從士兵與醫院、指揮官與指揮部、大英帝國與歌舞廳、武漢大轟炸四個方面來看,奧登在《中國十四行詩》中竭力将中國經驗上升到一種人類經驗,視之為戰争的一個普遍化的例子。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這可能有一點遺憾,但這并不是說它沒有反映現實,奧登的确譴責了法西斯,隻是更加隐晦一點,更加藝術一點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