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張旭春教授受邀分享“以詩證史”與“形而上學的慰藉”

發布者:樊霞發布時間:2018-11-03浏覽次數:60

112日,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張旭春教授在文苑樓1405會議室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以詩證史’與‘形而上學的慰藉’——以華茲華斯《康伯蘭的老乞丐》為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劉耘華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張旭春介紹了陳寅恪先生的“以詩證史”以及圍繞這個核心的一系列方法論術語。張旭春指出,陳寅恪先生為史學研究引入了審美想象的同時,又恪守了史學家的謹嚴,限制“同情”的個人化傾向。因此,張旭春從詩歌的價值本身在“以詩證史”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詩證詩”。


接下來,張旭春以“古典與今典”、“了解之同情”、“以詩證詩”的方法分析了華茲華斯的名作《康伯蘭的老乞丐》。這首詩的“今典”是18世紀英國的濟貧法對中産階級的傷害以及身為中産階級的華茲華斯對它的不滿,建立在這樣的了解之上的同情,如果用以詩證史的觀點來看,很容易将我們引向對華茲華斯“隐秘的私心”的批評,從而限制了對詩歌美學蘊藉和審美價值的挖掘。因此,張旭春轉向了對《康伯蘭的老乞丐》的美學意蘊的發掘,通過引入尼采悲劇詩學為參照系,試圖指出,《康伯蘭的老乞丐》以冷靜的距離感審視老乞丐悲慘的狀态,激發了一種蘊含“寂靜苦難”的審美效果,類似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有機融合。在尼采提出其悲劇學說之前,華茲華斯已經憑借其自身的詩性感悟,創造了一種“悲苦詩學”的審美境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