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洙英(bevictor伟德官网)
2021-06-23 10:12 來源:澎湃新聞
1926年的北伐戰争是共産黨與國民黨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北伐戰争是國民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曆史事件。那麼,周邊鄰國的同時代人如何看待這些複雜而重大的事件呢?
特别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對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口号深有共鳴的許多韓國人對中國的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以下簡稱國民革命)有何認識和反應?韓人談論在韓國輿論和政局的發展中又具有何種意義和作用?這為考察中國現代史對周邊國家之影響提供了一個契機。當時用韓文發行的報紙以《東亞日報》和《朝鮮日報》為首,而在本文中,筆者以《朝鮮日報》為中心考察從1926年末到1927年間,韓國媒體對于中國的國共合作及國民革命的叙事及其影響。
從1926年10月國民軍隊占領武漢後不久,韓國的知識分子預判國民革命成功,并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同時也展望了國民革命的趨勢和中國的未來。(이기훈, 2017)
事實上,在日帝統治時期,1927年是《朝鮮日報》最關注中國的年份。從1920年到1940年,以《東亞日報》和《朝鮮日報》的頭版為準,“中國”這一詞出現的新聞數量,兩家報紙均在1927年達到最高——《東亞日報》和《朝鮮日報》分别有1978件和4272件。但在此期間,《東亞日報》整體上表現出了均衡的關注,而《朝鮮日報》則不同,1927年集中關注中國情況的傾向比較明顯。
一、“新幹會”與《朝鮮日報》的關系
《朝鮮日報》關于國民革命進展情況形成的讨論和立場,與1927年具有獨特的韓國國内局勢密切相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朝鮮日報》通過展開支持中國國共合作的論述,對左右聯合運動造成友好的輿論,而其背後存在着支持創立“新幹會”的動機。(신용하, 2007)
新幹會是1927年2月15日韓國民主主義左派和社會主義者聯合創立的,以抗日為目的的民族統一戰線,也是韓國曆史上左右合作(即左派和右派之間的聯合)獨立運動之代表團體,一直持續到1931年5月。新幹會的組織工作始于1926年12月,1927年2月15日舉行了創立大會。它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1927年一年内全國各地成立了96個分會,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性團體,而且在新幹會存續的4年多時間裡設立的142個分會中,68%誕生于1927年。總之,對新幹會來說,1927年是創立之年,也是最繁榮時期。
國共合作被韓國曆史學界視為新幹會成立的國際因素,但在其關聯性方面,《朝鮮日報》的作用值得關注。(윤효정, 2018) 值得注意的是,1926年末到1927年時期在《朝鮮日報》工作,撰寫和編輯報道的人員,主要以秘密結社興業俱樂部和“朝鮮共産黨”的成員為主,與新幹會本部的主導力量一緻。(윤효정, 2017) 負責編輯、發行及經營該刊的也是新幹會的領導隊伍。(이균영, 1993) 由此,《朝鮮日報》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初始階段、蔣介石政變等國民革命的進展過程中,一直堅持了擁護國共合作的立場。
1927年在YMCA召開的新幹會創立大會
新幹會成立大會情景及報道《朝鮮日報》1927年2月14日
二、北伐與民衆參與的角色
自1926年末以來,北伐的勝利令不少韓人感到振奮。1927年1月漢口英國租界的回收、2月杭州淪陷、3月21日上海占領等一系列好消息,被認為是不局限于中國國内,象征着東亞政局的變動。《朝鮮日報》通過一篇評論指出,國民革命的進展以及他們恢複之前被侵略的主權“并不僅僅是中國的解放,而是成為所有被壓迫國民的先驅,建立起實現世界革命的基礎”。
關于北伐成功的原因,《朝鮮日報》的評論者們關注了中國民衆的支持和支援。他們強調,中國民衆的“排英熱”是“動搖大英帝國在中國的地位”的重要因素;回收漢口英國租界的主要原因也是“民衆的排英運動”。在觀察杭州淪陷和上海占領過程,他們把重點放在民衆對國民革命軍的支持和期待上,并與民衆對軍閥的排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朝鮮日報》還強調,上海占領後,上海租界的權利回收應該以“依靠民衆運動”而展開。梁明作為《朝鮮日報》駐中國記者,1927年上半年期間撰寫了大量報道,在闡述中國革命的進展中還叙述“民族革命運動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廣大民衆參加,特别是農民和勞動者參加是絕對必要的”,因此涉及到了更廣泛的弱小民族解放運動。在梁氏來說,隻有廣大群衆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彌補過去民族解放運動局限于知識分子階層而屢屢失敗的局限。就這樣,《朝鮮日報》關注北伐,其焦點是民衆及其對革命的廣泛支持和參與。
《朝鮮日報》着重描寫中國民衆的角色,強調“國共合作”的成果。衆所周知,在國民革命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産黨黨員在組織民衆運動以支持北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朝鮮日報》強調民衆支持國民軍,由此解釋北伐的成功就是國共合作的成果。總而言之,《朝鮮日報》通過指出北伐的勝利是在中國民衆廣泛支持和參與下才能實現的,力圖形成支持國共合作的輿論。
《朝鮮日報》1927年5月5日,照片上面寫着“正在參加民國革命的中國女學生們”。
三、三民主義與共産主義的關聯性
另一方面,《朝鮮日報》将三民主義解讀為國共合作的理念基礎。在一篇評論中,他直接引用蔣介石的訓示,以凸顯三民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互補性,即三民主義與共産主義并不矛盾,三民主義的實踐就是共産主義的實踐,共産主義包容在三民主義之中。同時,該論述還解釋蔣介石這一訓示體現出他“對共産主義的絕對信任”,并認為蔣氏将共産主義包容在三民主義内,這是反駁國共合作反對論的“準備”。《朝鮮日報》将三民主義視為國共合作在政治理念上的依據。
總之,在新幹會成立大會前後,《朝鮮日報》關于國民革命的讨論,其重點在于以北伐的成功而強調國共合作的力量和成果。這樣的叙述結果對新幹會的成立有積極的影響,為各階級和具有多種意識形态的組織聯合為一個組織提供了正當性。在韓人的眼裡,國共合作及由此而取得成功是一種階級聯合組織的成功故事,而這樣的經驗是他們從未經曆過的。
四、蔣介石上海政變之後
另外,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政變後,《朝鮮日報》的論者陸續發表報道和評論,表達了對蔣介石的批評。即,對蔣介石表示失望,說:“他無視國共合作的意義,隻是急于滿足私欲,最終與國民革命脫離”,又說“蔣介石肯定會沒落,而今後統治中國的将是國民黨的左派力量”。《朝鮮日報》通過這些論述體現出了對蔣介石的不信任,并明确表示“國民黨的左派力量将站在中國民衆一邊,成為革命執行的主要動力”。
需要注意的是,《朝鮮日報》的評論中所說的“國民黨的左派力量”并不僅僅是指國民黨内的左派,而包括支持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成員以及共産黨成員在内。《朝鮮日報》與他們對照蔣介石,将前者描述為革命的繼承者,後者為脫離者,由此堅持了對國共合作的支持。因為《朝鮮日報》重視左右合作,大規模壓迫和攻擊社會主義者的蔣介石隻能被描寫成國共合作的破壞者。
另一方面,梁明當時派往上海,他力圖糾正将“南京派”視為“非共産派”,将“武漢派”視為“共産派”的觀點。他批評多家媒體紛紛報道“武漢派”追求立即實現共産制,說明實際上武漢國民政府仍然以三民主義為基礎,保持“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因此武漢政府才是“真正的三民主義政府”。考慮到《朝鮮日報》一直把三民主義作為國共合作的理念基礎,上述評價又意味着武漢政府才是國共合作的繼承者。
五、結語
當然,20世紀20年代韓國的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士對中國國民革命的看法多種多樣,并非總是從支持國共合作的觀點出發去了解北伐。《東亞日報》與《朝鮮日報》不同,形成了比起國共合作更支持蔣介石和國民黨(右派政治勢力)的立場。(한상도, 2007)但是,《朝鮮日報》當時深受韓國國内興起的社會主義影響,因此以國共合作的意義為重點來考察該事件。
中國革命是一個國際性的事件。尤其在韓國,對它的關心和影響力非常巨大。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日報》在北伐的進展、蔣介石政變、國共分離等局勢變動中,一貫生産并流通支持左右合作的論述——以國共合作為“正”,以妨礙國共合作的事件或行為為“負”。《朝鮮日報》尤其強調民衆的支持,這才是國民軍隊取得勝利的主要動因,這樣的叙述充分體現了韓國媒體在20世紀20年代中朝關系中的一個角色,作為國民革命對同時代的韓國及其輿論産生影響力的重要渠道。
《朝鮮日報》的國共合作讨論與1926年末至1927年以韓國國内的左右合作為目的的新幹會創立、韓國大衆支持和參與的情況密切相關。從宏觀上來看,在20世紀20年代韓國的獨立運動人士及知識分子中,左翼思想和社會主義理念的廣泛流行深受中國革命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國問題의 重大性》,《朝鮮日報》1926年2月15日。
《主義와 權力 中,國民黨의範》,《東亞曰報》1926年11月16日。
《漢口 英界占領問題의 귀착점》,《朝鮮日報》1927年 1月 9日。
《排英熱의 再起》,《朝鮮日報》1926年 12月 30日。
《中國形勢》,《朝鮮日報》1927年 2月 22日。
《上海畢竟陷落》,《朝鮮日報》1927年 3月 23日。
梁明,《評壇漫筆 露國東方政策과 革命의特質》(13),《朝鮮日報》,1927年 4月 1日。
《蔣介石의 拙計》,《朝鮮日報》1927年4月28日。
梁明:《中國國民黨=左右分裂의眞義(2)》,《朝鮮日報》1927年 6月 22日。
韓國近現代史學會編:《韓國獨立運動史講義》,한울아카데미,2007年。
劉載天:《日帝下 韓國新聞의 共產主義 受容에 관한 硏究(其二)—韓鮮曰報의 경우—》,《東亞硏究》第9輯,1986年。
윤효정:《신간회의 창립 과정 연구-조선공산당의 활동을 중심으로-》,《민족문화연구》75, 2017年。
윤효정:《조선일보의 중국 국공합작 지지 담론과 신간회 창립 지원》,《역사연구》34,2018年。
이기훈:《1920년대『동아일보』의 중국 인식 - 계몽과 혁명,식민주의와 탈식민주의 시각 의 부침과 교차》,《동방학지》178,2017年。
한상도:《중국 제1차 국공합작 및 국민혁명에 대한 한국인의 반향》,《사학연구》,85, 2007年。
(本文系上海師範大學“全球視野中的中共黨史研究”專項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經授權,澎湃新聞發布。)
鍊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