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啟邦交65周年。在百年變局、世紀疫情的背景下,為回顧和評估中非關系的發展曆程,探索和展望中非關系的發展前景,6月19日,由中國亞非學會、中國非洲研究院聯合主辦,我校非洲研究中心承辦的“中非邦交65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讨會在浦東成功召開。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郭海燕、中國非洲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新烽、中國亞非學會會長張宏明、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查清華,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雲南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30餘家全國重要非洲研究機構和職能部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校長袁雯代表學校緻歡迎辭,袁校長說:在這個美麗的盛夏季節,我們相聚黃浦江畔,非常榮幸地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朋友們,在這裡隆重召開“中非邦交65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讨會。請允許我代表上海師範大學,對研讨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對各位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
我校非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經過20餘年發展,中心已經成為我國具有較大影響的非洲學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心現為教育部“區域和國别研究(培育)基地”、外交部“中非智庫10+10合作夥伴計劃”單位。中心服務國家戰略,長期緻力于非洲曆史、非洲經濟以及中非關系等研究,研究成果豐碩。
作為本次會議的承辦單位,學校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除了為研讨會做好服務工作之外,我們也非常願意與大家一起,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高樓大廈添磚加瓦,也懇請各位在主題讨論之餘,不吝賜教,傳經送寶,對我校非洲研究中心發展、區域與國别研究乃至世界史學科建設進行指導。
張宏明在緻辭中指出,從曆史延續性的視角,目前中非關系處于最好的時期,也是情況最為複雜的時期;中國對非洲的需求隻會增加,不會減少,因此中國的非洲研究既要符合學科發展規律,也要适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非洲研究的前途在于研究非洲本身的問題,還在于回應時代提出的問題。
李新烽主持大會報告。報告人郭海燕從疫情發展、安全形勢、糧食危機、債務問題解析目前的非洲形勢,從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國對非外交行動講述大國經略非洲的競争,從中美博弈、合作模式、氣候變化、民意支持等方面點出中非關系面臨的挑戰,并從深入對非洲本身的研究、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交流及參與對外對内輿論引導等三方面提出對非洲研究的建議。
主旨發言由舒展大使主持。中國亞非學會顧問、上海師範大學舒運國教授發言主題為《中非建交65年—以中國對非研究兩次高潮為視角》。舒老師從學術研究史角度分析了中非邦交65年來對非研究的兩次高潮,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之後,在中非關系發展客觀需求的持續推動和政府自動積極支持之下,研究領域擴展、研究隊伍壯大、研究條件改善、研究水平提高。
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沐濤教授發表的主題為《現代中非關系研究的檔案利用問題》。他提出要多利用中國和非洲各國政府檔案、商務部海關等涉非統計數據以及企事業單位涉非文件、合同、人員檔案等資料,也要注意檔案利用面臨收集不易、語言障礙、字體辨認以及與口述曆史的相互印證等問題。
上海達之路控股集團董事長何烈輝做了題為《中非關系—企業的視角》的發言。他指出,雖然疫情讓中國在非企業損失慘重,但疫情結束後中非經貿會迎來黃金時代,有利于中非産業合作,中國的輕工業、醫藥産業等在非洲都将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下午的分組讨論環節中,40餘名專家學者以中非邦交與國家形象、中非經貿合作及醫療衛生與文化法律合作三個議題進行發言和讨論。
第一分會場的主議題為“中非邦交與國家形象”。北京大學曆史系的包茂紅教授的發言主題為《後殖民主義與非洲近現代史研究》。包老師首先介紹了後殖民主義理論的淵源。他指出,應解構非洲史中的殖民化,以實現非洲史研究的非殖民化目标,并重視對底層民衆曆史的關注。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餘建華研究員的發言主題為《中國與埃及:曆久彌堅、繼往開來的戰略夥伴》。餘老師指出,中埃關系在中非關系中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義;在中非關系發展、國際合作(包括抗疫合作)、地區治理、治國理政中,中埃關系都具有引領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西亞非洲》常務副主編安春英老師的發言主題為《多元與創新:中非減貧合作65年之變化》。安老師認為,中非關系中,減貧、民生等話語增多;參與主體更豐富;合作機制和平台更多元;合作主體更多元;涉及領域更豐富;合作路徑更具開放性。
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李洪峰院長的發言主題為《中國國家形象在非洲的構建與傳播:挑戰與應對》。李教授通過其團隊對法國和塞内加爾涉華輿情的檢測和分析,認為雖然中國在非洲的國家形象構建有一定的成效,但其主要挑戰在于,西方意識形态對非洲仍然有比較大的影響。
第二分會場的議題為中非經貿合作。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張振克教授的主題是《地理視角的中非農業合作現狀與助力非洲農業轉型展望》。張教授認為,在非洲農業最大的問題是對農業生産和産業鍊的忽視。中非農業合作有如下特點:合作悠久、農業技術、農業示範、民營創新;存在的問題有:集團優勢不突出、産業鍊延伸不足、非洲事務相關的人力資源短闆。
甯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副院長馮璐璐教授的主題是《中國與北非國家經貿現狀及發展趨勢》。馮教授認為,中國和北非國家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但中國和北非國家的貿易結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貿易壁壘和貿易新政策也帶來了壓力。目前,北非國家進行的多元化調整給中國帶來了契機。人民币國際化也為雙方的經貿往來帶來便利條件。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發展合作研究院院長黃梅波教授的主題是《中國對非投融資問題的對策》。黃教授主要回答了政府與金融機構應該如何面對非債務償還問題。黃教授認為,從政府層面上應該完善對非融資框架,建立健全對非融資立法;從金融機構層面上應該加強貸前管理,優化債務結構,建立貸後預警機制。在應對非洲國家日益嚴重的債務償還問題時,中非應在雙邊層面上積極應對債務償還問題;在多邊層面應該積極與國際機構G20、IMF等協同互動。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副院長唐麗霞教授的主題為《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的中非農業合作的發展》。唐教授認為中非論壇的成立促使中非關系擺脫原本相對分散,缺乏制度體系的狀态,逐漸與國際制度相适應并呈現出自身特有的制度化路徑。中非論壇成立後,中非農業合作經曆了從達成共識向全面深化合作的制度化轉變。
第三分會場的議題為醫療衛生與文化法律合作。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湘潭大學非洲經貿法律研究院院長洪永紅教授的主題為《對中非關系史的三個新認識》。洪教授結合史料讨論了古代中非關系始于何時、新中國與非洲關系始于何時、毛澤東主席是否說過“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擡進聯合國”這三個問題。
武漢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教授和博士生伍昌力發表的主題為《省域視角下中國對外醫療衛生援助現狀評價及優化路徑:以湖北省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為例》。他們就中國對非醫療援助進行曆史階段的劃分,概述了目前湖北省對于阿爾及利亞的醫療援助,總結醫療援助過程中的三點困難,包括隊員選拔難度大,隊員到達後壓力比較大,以及援助形式單一。
贛南師範大學塞拉利昂研究中心何明清教授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非洲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他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非洲國際中文教育面臨重大轉型;“走出去” 戰略的需要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非洲國際中文教育具有迫切性;非洲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困境在于基礎條件薄弱;非洲國際教育的解決之道在于聚焦中文主業,統籌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中國非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人民日報》主任記者王南發表的主題為《春苗行動在非洲》。他認為春苗行動在非洲可以順利推進,其原因在于:第一,非洲國家和相關人士的積極配合,第二個是援非醫療隊積極的支持,第三是當地的非洲中資企業、機構以及當地華人華僑界的幫助。春苗行動在非洲的積極意義,包括為非洲國家提供有力支持,讓海外華人華僑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切實的關懷,為中國的海外利益發揮積極作用,為中非醫療衛生共同體構建注入新的活力。
大會由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張忠祥教授進行總結。他指出,本次會議非常成功,呈現出幾個特點:一是發言所涉主題廣泛,涵蓋非洲地區國家和中非關系研究的諸多領域;二是理論研究和對策研究并重,個案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三是年輕研究者嶄露頭角,讓我們看到了非洲研究的新希望。
中非關系曆久彌堅,非洲研究方興未艾。非洲仍然是中國外交中基礎中的基礎,非洲國家是中國在外交中可依靠的一大片力量。在建黨百年之際,此次會議是非洲研究學界服務國家戰略的集中體現,也是對黨百年華誕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