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bevictor伟德官网黨委“共學百年黨史,赓續精神血脈”系列活動組織師生黨支部開展紅色線路尋訪,學院共建單位中國中學部分師生代表一同參與活動。圍繞《中國共産黨簡史》中“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篇章,線路選取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景雲裡“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三個紅色紀念地。學院黨委委員、院長查清華,學院黨委委員、教工第四黨支部書記姚潇鸫,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張會超,教工第三黨支部書記劉暢,學生生活園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劉鑄東和學生生活園區第三黨支部書記朱星穎為師生黨員上現場黨課,共學精讀《中國共産黨簡史》。黨課後,師生黨員入館跟随講解參觀,實地追尋紅色記憶,感悟先輩革命精神。
初心之地,汲取奮進力量
此次尋訪的第一站位于100多年前法租界老漁陽裡2号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1920年時,陳獨秀等革命先輩在此辦公,中共上海發起組在此成立,一批進步青年曾在此探索救國方向。
教工第四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姚潇鸫以《近代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任務》為題,帶領師生黨員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的民族危機和各種力量的艱難探索,強調曆史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多種因素的合力,中國最終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和人民選擇的必然結果。
支部黨員、院長查清華作《五四運動的精神内涵及曆史意義》微課,深刻闡釋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内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并指出五四運動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曆史進程中所具有的裡程碑意義。
學生生活園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劉鑄東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微課。他通過介紹《新青年》發展曆程及刊發情況,展現了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産黨成立前的理論準備。
黨課後,師生黨員進入《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内部參觀,通過館内的照片、史料、書籍、文物,回望當年,那些閃耀智慧光芒、滿懷報國之志的先行者們就在這裡,讓遙遠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星火初燃。
景雲深處,找尋革命之光
紅色尋訪的第二站是位于虹口區橫濱路的景雲裡。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張會超作《山河破碎抗争起——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微課,重點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産黨舉起抗日救亡大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圍繞1931年前後共産黨鬥争的複雜性和變化性展開講述,突出了中國共産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所做的重要貢獻。
微課學習後,師生黨員參觀了景雲裡“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作為魯迅先生在上海的第一個固定住所,這片石庫門建築不僅對魯迅先生有重要意義,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後花園”,郭沫若、茅盾、葉聖陶、柔石等中國革命文學史上多位作家都曾在此居住。陳列館的牆上印着許廣平的詩“景雲深處是吾家”, 他們在此為革命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做出諸多努力,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财富。
多倫路上,傳承左聯精神
沿着景雲裡弄堂一路向裡,來到本次紅色線路尋訪的最後一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告成立,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以魯迅為旗手的革命文學團體。
教工第三黨支部書記劉暢作《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微課,他談到,以“左聯”為代表的中國左翼文化運動是國際無産階級文藝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文藝的大衆化,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左翼文化運動不僅取得輝煌的成就,而且鍛煉出一支堅強的革命文化隊伍,為延安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作了必要的準備。
學生生活園區第三黨支部書記朱星穎講述了魯迅與柔石的革命友誼和奮鬥故事,并賞析了魯迅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作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講解了文章的創作目的和精神所在。學生生活園區第三黨支部黨員們深情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悼念柔石的部分,帶領大家一起感受左翼文化工作者的革命精神。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有着豐富的紅色資源。在熱烈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bevictor伟德官网實地走訪與現場黨課相結合的黨史學習教育方式,用“活”了紅色資源,在行走黨課中感悟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厚植愛國情懷,築牢信仰之基,凝聚前進力量。
黨支部書記率先垂範,通過現場黨課啟迪智慧、升華思想、指導實踐,使黨史學習教育既走“新”又走“心”。同時,此次活動也創新了黨支部共建聯建的形式,讓師生黨員們在共讀共學中加強溝通交流,激發了基層黨支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