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 | 查清華:以數字人文、人工智能推進新文科建設

發布者:邵明傑發布時間:2020-12-21浏覽次數:305

日前,教育部新文科建設指導組召開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會議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大國博弈競争中赢得優勢與主動,實現中華民族複興大業,關鍵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為培養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争力的時代新人”“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需要新文科”。

  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和方法推動人文學術研究與知識生産的創新發展。為加強這一領域學術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等相關工作,推進上海師範大學相關學科的新文科建設,由上海師範大學主辦,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上海市“中華典籍與國家文明”戰略創新團隊承辦的“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于2020年11月23日上午在該校文科實驗樓1103室召開,并通過多個網絡平台向全球、全網直播。

  哈佛大學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倫敦大學學院西蒙(Simon Mahony)教授、中國台灣“中研院”陳熙遠教授、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等十幾位在國内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的重量級學者,應邀就數字人文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曆史與現狀、發展方向及數字人文項目發展模式等議題展開研讨,并圍繞數字時代如何發揮人文學術優勢,回應時代、社會重大關切,使人文社科研究能夠結合數字技術、方法與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最新進展,實現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等問題進行交流,為繁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推動知識生産創新轉型注入新動能。由此,為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學校新文科建設注入了思想活力。

  2019年11月16日,我們舉辦了“新文科理念下中文學科建設高端論壇”,會上數十位著名專家提出許多真知灼見,bevictor伟德官网也凝聚了共識:新文科理念的關鍵,就是融通或融合。為此,要打破封閉的思想觀念、封閉的思維方式、封閉的知識結構、封閉的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大視野、大胸襟,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實現文科教育和學術的創新發展,我們提出要注重五個融通:傳統知識體系和現實社會需要的融通;新技術和傳統專業的融通;大文科内部各領域知識的融通;某些專業方向文理、文工的融通;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通。我們要因應時代要求,抓住曆史機遇,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

  21世紀以來,随着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數字人文的理論與實踐在人文社科領域也掀起了發展、研讨的熱潮。全球的信息、數據每天都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海量的信息和數據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已然成為社會各界關心和熱議的話題。在信息化、數字化、數據化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領域原有的研究方法已逐漸顯現出不敷使用、捉襟見肘的态勢,而大數據分析、處理、挖掘技術恰為其提供了新的處理方式,可用于解決此前傳統研究方式難以解決的問題,為這些領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有效手段。

  譬如在古代文學、史學、文獻學領域,由于新技術的興起與諸多紙質文獻的數字化,相關研究走向一個新的階段。我國曆史悠久、典籍浩如煙海,研究者在使用這些文獻資料時常面臨着耗時長、費用高和效率低等問題,時間和精力限制了對相關資料的整體把握,但許多文史研究專題數據庫的建設讓宏觀把握成為可能。如通過訪問北京大學、中國台灣“中研院”、哈佛大學合作共建的“中國曆代人物傳記數據庫”(CBDB),我們便可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大量曆史人物傳記信息中提取豐富的數據,通過可視化技術展示諸多曆史人物的社會關系網絡;通過訪問“中國曆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可以分析時空變遷的曆史趨勢,有效提升研究者挖掘信息和把握“大曆史”的能力,這些無疑都是數字人文的發展帶給我們的新貢獻。

  同時,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在語音識别、人臉識别和圖像分析處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人工智能技術也開始直接服務于科學研究。譬如傳統的學術搜索引擎一般有兩種:一種由大型商業數據公司開發,如谷歌學術、百度學術等;另一種由專業的資源服務商開發,如中國知網、讀秀學術搜索等。然而在當下,各種傳統的學術信息資源基本都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且信息量與日俱增,學術研究人員對學術信息獲取的數量、方式和質量都有了更高要求。這些傳統的學術搜索引擎存在着信息過時、更新速度慢、相關性較低等諸多缺陷,尤其無法像人類一樣智能地理解文獻的内容。面對學術信息累增的現狀,研究者也很難準确、及時地獲取自己需要的文獻信息。因此,他們開始采用知識圖譜、語義網、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以期建立能夠智能地理解研究者的信息需求,為其提供更直接、高效、專業的信息服務,從而推動人文社會科學智能學術搜索引擎的創新發展。

  智能學術搜索引擎不僅可以實現智能化的信息獲取、個性化搜索和基于用戶偏好推送,而且能深入理解文獻信息的基本内容,為用戶捕捉到符合他們需求的信息,幫助信息檢索者從根源處進行原始創新,并提供智能化的專業分析,從而大大提高信息檢索的效率和質量,提升用戶的搜索體驗,實現個性化的信息服務。甚至有學者提出并初步實現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撰寫某些領域學術論文的想法,并預告其應用前景是通過研究者提出的關鍵信息來幫助構建論文的背景知識脈絡、引文網絡,組織相關的關鍵性材料,形成寫作、研究思路,幫助人們更好、更快地完成整個研究。雖然這樣的想法似乎有些“離經叛道”,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運用,給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向。

  大體而言,數字人文、人工智能帶給人文社科乃至整個學術界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們的研究方式将發生改變,從而也為人文社科研究範式的改變作出了準備。一般來說,“挖掘因果機制是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也是科學知識積累和學科建設的核心”。傳統的人文學術往往緻力于精讀文獻,進行實證性的研究,但很難避免忽略變量、偶然性或樣例選取不當、見林不見樹等問題産生,這可能影響結論的準确性、可靠性和适用範圍。但随着數字人文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在人文、藝術領域的運用,學術研究的方法将從傳統的細讀文獻轉為細讀文獻和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相結合。這将大大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所獲結果也更具可靠性,因此可以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

  其次,推動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尤其是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面對大數據帶來的巨大變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進入一個全面提質、升級的階段,學術研究也将從此前的不斷分化、細化逐漸走向新的綜合。過去我們将學術領域劃分成一個個細小、狹窄的學科與專業,固然有助于增加研究的深度、提升知識更新效率,但同時也可能失去對研究廣度的把握,少了一些對不同學科尤其是人文、理工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啟發、利用的考慮,而數字技術、方法的介入,則将人文學科推向與其交叉融合的新境界。來自數據科學、網絡科學、認知科學、統計科學、工程科學的學者将和人文社科學者聯手解決我們關心的重要問題,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勢必為許多人文社科難題的解決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為理工學科的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文理念和一定的創新動力。

  最後,有利于培養符合時代和社會需要、具備人文積澱和數字素養的新時代複合型人才。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強調新文科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而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嘗試将數字人文與文學、史學、文獻學、語言學、檔案學、圖書館學、藝術學、信息科學等各專業深度融合,為各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數據監護技術支持和數據共享交換服務,探索建立“研究—實踐—教育—就業”四位一體的跨學科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上海師範大學近期還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相信在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校内外各相關單位的密切協作下,不僅新興技術與傳統人文社科研究有望實現交叉融合,人文社科研究和相關學科的新文科建設也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此将實現文科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培養出一大批适應時代要求、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争力的時代新人,為高等教育強國和中國教育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教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