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 | 李貴:“唐音”之外又創“宋調”,宋詩體現出哪五大魅力?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4-02-26浏覽次數:32

【編者按】唐詩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高光時刻”。其實,唐詩之後,宋詩也自有其魅力。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李貴認為,宋人對唐詩有繼承、有揚棄、有創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最終在“唐音”之外又創“宋調”,與唐詩雙峰并峙,構成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最大的兩大審美範型。以下是他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上的演講。


說起中國古代文學,不少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唐詩宋詞”。唐詩無疑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而宋詩則是另一座高峰,自有其獨特魅力。宋人對唐詩有繼承、有揚棄、有創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最終在“唐音”之外又創“宋調”,與唐詩雙峰并峙,構成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最大的兩大審美範型。今天的演講,我主要談談“宋詩的魅力”。

唐宋詩有何異同

關于唐宋詩的異同,以及宋詩的題材内容、藝術特征和美學風格,前輩學者已經做過許多精辟的論斷。錢鐘書《談藝錄》指出,唐詩和宋詩不僅是朝代之别,也是性情風格的不同,“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缪钺《論宋詩》也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辟。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榄,初覺生澀,而回味隽永。”以“荔枝”“橄榄”分别比喻唐詩宋詩的閱讀感受,形象而精準。

既然唐宋詩的風格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标準去體味、評判。宋人為了在詩歌領域另辟蹊徑,采取了新的創作方法去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讀者也需要用新的解讀方式去對待。荔枝入口即甜,輕易就能品嘗到甜美;橄榄回味清甘,需要細嚼慢咽才能讓甘香留齒,餘味悠長。世間的美本就形态各異,不能用單一的标準去評價多樣的事物,否則将會使春天的百花園變得一片荒蕪。其實,我們在中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名篇裡,就有相當多的宋詩,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蘇轼的《題西林壁》、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楊萬裡的《稚子弄冰》等,都是饒有韻味的好詩。

今人所編《全宋詩》《全宋詩輯補》共收錄宋詩29萬多首,詩人近1萬人,其中當然有不少誤收、重出的作品,但數量仍多出存世唐詩近5倍,而且其中确有大量好詩。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舉例,展示宋詩的魅力所在。

魅力一:淑世情懷

“淑世”的意思是濟世,但含義和情感更為豐富,包含有“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意思。宋人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學“諷谏教化”的優秀傳統,在詩中針砭時弊、教化人倫。下筆之時,往往直中當世的過錯,有時甚至為了強調詩的政治、社會功能而不惜犧牲審美價值。

宋朝确立文官體制,全面強化各級各部門權力的分割與制衡,完善科舉制度,擴大取士範圍,取士不問家世。北宋的作家大都是集官僚、文人、學者三種身份于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南宋作家中的大部分也基本繼承這一特征。朝廷為了加強皇權、治國安邦,防止武将跋扈作亂,有意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鼓勵并保障士大夫的自由争論,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因此,宋人普遍積極關心政治和社會,士大夫參政議政的意願、能力和機會都空前高漲。歐陽修在《鎮陽讀書》中就自豪地說:“平生事筆硯,自可娛文章。開口攬時事,論議争煌煌。”同時,宋詩作者大多出自寒門平民階層,對底層和社會狀況有切身體會,所以對國家的興衰、百姓的苦樂尤為關心,“民胞物與”的仁愛精神特别強烈。

且看兩個例子。北宋江端友的《牛酥行》,描述官員向宋徽宗寵信的宦官梁師成行賄的醜事,冷靜客觀地呈現行賄人的動作和守門人的說話,不動聲色地諷刺和抨擊了北宋末年官場跑官要官、行賄受賄、下級讒佞上司的腐敗風氣,比史書的記載要生動有力得多。南宋陸遊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從早年的豪邁抗金寫到晚年報國無門的悲憤,兩相對照,在個體的外在經曆和内心變化中反映出南宋朝廷從對金抵抗到對金屈服的時代變遷,感情深沉郁勃,氣韻悲壯渾厚,憂憤國事之情溢于言表。按照宋人的觀念,這些記錄時事、具有“春秋筆法”、具備諷谏教化作用的詩歌都具有“詩史”的品格。

魅力二:日常詩化

宋詩的第二大魅力是日常詩化。唐代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已開始大量描寫個人的日常生活,宋人則無限推廣,大規模地從“寫日常”轉向“日常化”,瑣屑畢備地描寫日常題材,幾乎達到了生活就是詩、詩就是生活的地步。詩人們敏銳地體察和記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又用奇趣、諧趣實現對日常生活的詩意提升和審美超越。

比如黃庭堅描寫午睡的詩《六月十七日晝寝》:“紅塵席帽烏靴裡,想見滄洲白鳥雙。馬龁枯萁喧午枕,夢成風雨浪翻江。”這首詩描寫的是,自己身在官場,整日在滾滾紅塵中勞碌奔波,卻一心向往隐逸自适的生活。午睡之時,馬咬豆子稭稈的聲音在枕邊喧鬧,結果在夢裡化成了風雨波浪之聲,仿佛已經親臨“滄洲”,正置身于江湖之上,歸隐的雅志已然實現。詩的開頭,從一雙“烏靴”的形象聯想到一雙水鳥,又以水鳥的成雙成對表現與佳人共同隐于江湖的潛在欲望,再以馬嚼草料為媒介,前勾後聯,把日常夙願和午睡夢境聯系在一起;又化實為虛,把耳邊的響聲虛化成夢境;并且變喧鬧為甜美,把夏日裡單調乏味的馬嚼草料聲變為清涼自由的隐逸境界。一場平常的夏日午睡,被詩人用色彩對比、多重聯想、想象和隐喻化成一個意味深厚的詩歌文本。

不僅如此,和其他時代相比,關于宋詩的日常化,有四點值得專門提出。

首先是“詩史”問題。宋人不僅普遍地用“詩史”來标志杜甫詩歌的特點,而且擴大了“詩史”的标準,認為記錄歲時年月、生平日常的作品也可以算作“詩史”,這一下就提高了宋詩日常化的價值,也促進了宋詩的日常化寫作。宋代有很多标明了具體日期的“日記體”詩歌,從日常生活、個體生命到社會宇宙,綜合排比起來,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立體的“詩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史世界”。比如蘇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用快捷揮灑的詩思筆法,捕捉轉瞬即逝的情景,寫出夏日西湖一場大雨的變化全過程,讓逝去的日常生活永存。雖然熙甯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早已過去,蘇轼也早已不在,但每當讀到這首詩,西湖上空那場大風雨的瞬息變化過程似乎曆曆在目,那一刻的情景和心緒也代代相傳。

其次是“寫物”問題。當詩人們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細節,當那些從未被表現過的題材、言語、行為、感受、思想等開始闖入詩歌領域,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被重新思考。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取代意象被視為詩歌的第一要素,詩歌的優劣不在于意象的優劣,而在于語言的表現力度,在于表達是否曲盡其妙、語言是否準确精妙,在于能否用語言表現出描寫對象在詩人的審美觀照下最富有主體性、個體性特征的性質和神韻。比如梅堯臣《秋日家居》中的兩句:“懸蟲低複上,鬥雀堕還飛。”蟲子和小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微小事物,細碎得無人注意,詩人卻精細觀察,寫得細緻、生動、有趣,賦予了萬物自在自足的哲思和悠閑幽靜的詩意,與全詩閑适、清靜的情調相得益彰。

再次是“道理”問題。宋人最重“道理”,高揚人的主體性和理性精神,将“道學”“理學”發展到頂峰。他們認為,“道不遠于人,乾坤隻在身”“身安心樂,乃見天人”,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就是道理。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之中也寄寓着憂思感奮,足以起到興觀群怨之作用。于是,身心、生活本身被風雅化、義理化了,傳統詩學中言志、緣情、體物的界限消失,三者融合為一。同一個題材,既可以投射外在,吟詠茶酒貓狗;也可以轉向内在,體驗道理心性;甚至在同一首詩中,将日常生活和風雅道義有機融合。例如韓琦《苦熱》的後八句:“嘗聞昆阆間,别有神仙宇。雷散滌煩襟,玉漿清濁腑。吾欲飛而往,于義不獨處。安得世上人,同日生毛羽。”在描寫伏暑苦熱後希望世人都能長出羽毛,一同飛離酷熱之地,飛往清涼之境,而不願獨享清涼,體現出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兼濟天下”等。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其一寫他在風雨天宅家“撸貓”,“我與狸奴不出門”,其二寫到老猶懷報國之志,“尚思為國戍輪台”,凡俗生活和國家大業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

最後是“近代性”問題。宋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與前代相比有重大變化,而且延續到元明清和近現代。宋人筆下日常生活的基本情形,到今天依然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城市方面,中國傳統城市在宋代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形成新的發展範式,并影響到此後近千年的基本格局;農村方面,宋詩中的農事和村居生活至今猶存。比如,早市和夜市是宋代出現的新事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宋祁有一首詩叫《赴直馬上觀市》,寫早晨上朝途中所見早市的情景:“上直驅羸馬,淩晨望百廛。垆喧滌器市,箫暖賣饧天。流水随輕毂,翻花送駛鞯。區區市門吏,無複子真仙。”用輕快的筆調描摹東京城喧鬧、繁華而自由的早市生活,這種場景至今仍然天天上演。結尾專門指出市場的“門衛”不再是中古神仙梅子真所變,一語道破宋代社會的轉型性質:仙幻變成世俗,傳奇性走向日常化,中古社會趨向近代社會。

魅力三:不屈個性

宋詩魅力之三是不屈個性。宋代學術以疑古和創新為特點,宋代詩學也求新求變,絕不盲從,追求卓然自立,充滿不屈的個性色彩。

首先是“翻案”,将詩意推陳出新。譬如嘉祐四年(1059年),以王昭君為題材原型的同題唱和詩就是一場“翻案”大競技。先是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翻轉傳統定論,新意疊出,引起詩人們的濃厚興趣,歐陽修、曾鞏、司馬光、劉敞、梅堯臣等人紛紛赓和,都在前人未到之處各出己意,歐陽修甚至自認為是平生最得意之作。詩意翻新意識貫穿于宋人各類題材的作品,在詠史、詠物、題畫、諷喻、抒懷等各類詩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翻案實例。

其次是“避俗”,避開社會流俗和文藝爛俗。王安石寫《北陂杏花》:“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僻靜處的杏花,甯願被春風吹得如雪花一般飄落殆盡,也不願在熱鬧繁華之地被碾作塵埃。杏花的境界寄托了詩人的人格理想:即使屢遭挫折,也相信自己的品德和才華,堅持自我的獨立人格。

最後是“抗争”,與壓迫、強權、侵略作堅決鬥争。愛國志士文天祥被俘後,南宋已徹底滅亡,他完全可以選擇投降,他有一個弟弟就投降了元朝,但他始終堅貞不屈。在生命中最後一個除夕,文天祥作《除夜》詩:“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随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複屠蘇夢,挑燈夜未央。”英雄末路,長夜漫漫,乾坤中聳立起一個孤獨、不屈而偉大的背影。從更大範圍看,文天祥殉的是“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高精義,是天地正氣。宋詩呈現了許多強烈而不屈的個性,讓我們讀到許多堅持自我、彰顯個性、堅守初心、批判現實、抵抗苦難、追求自由的動人詩句。

魅力四:深折情思

宋詩的第四大魅力是深折情思。人們常說,唐詩以情韻勝,宋詩以思理勝。其實,宋詩并非不寫情感,愛情、親情、友情、同胞情等在宋詩中絕不少見,名篇名句比比皆是。宋詩隻是不愛表現奇幻的、飛揚的、濃烈的情感,而是以理節情,将思理置于激情之上,在性情理性化、人生詩意化的表現中追求心理的平衡和風格的平淡,具有平和清淡的内在意蘊。傳統詩學講究“詩可以怨”,詩歌情緒以悲哀為主,甚至“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詩則既消解悲哀,化牢騷怨憤為曠達自持,以蘇轼詩最為典型;後進一步發展出“詩可以樂”的創作潮流,用愉悅戲谑的悠然自适補充完善了中國詩學的心理功能。

關于宋詩的“樂”主題,我們讀南渡詩人曾幾的七律《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秋雨滴梧桐,這是文學傳統中典型的愁苦意象,曾幾卻翻轉傳統,因秋雨而喜,不以屋漏床濕而愁,反而以大雨潤農田、農民見雨欣喜而喜,這就是“詩可以樂”,也屬于悲哀的消解,其轉愁為喜的基礎正是詩人憂國憂民之心,他的情感與農民息息相通。

關于宋詩的哲思,我們看兩首七絕。蘇轼《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一首題畫詩,蘇轼本來不是思考哲理的,但“春江水暖鴨先知”卻啟發讀者:常和某種事物接觸的人,會敏銳地察覺到事物的細微變化。楊萬裡《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政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上山過程中翻越了多少道山嶺,下山過程中就相應地要遇到多少道山嶺。詩歌告訴我們: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要有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迷惑,你成功前跨越了多少障礙,在以後就還會遭遇多少障礙。這首詩内容平常而運思深刻,詩人敏感地發現、迅速地捕捉尋常自然的生活圖景,及時地用活潑的語言如實地記錄下那一時一刻的感悟,在其中融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思辨領悟,使之帶有與衆不同的理趣,創造了新的藝術境界。

魅力五:精妙表達

宋詩的第五大魅力是精妙表達。宋人作詩,講究“意新語工”,“意新”指向構思,“語工”指向表達。宋人對語言的表意功能普遍持樂觀信任的态度,相信語言完全可以和創作主體的主觀意念相契合。

基于對語言的信任,宋人在言、意、物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系,形成了宋詩“以意勝”的特點,也擴大了宋詩的題材。宋人的尚意主要是“言志”。宋詩在章法、句法、對仗上着力,煉字用典,活用動詞,善用虛字,用拗律,押險韻,多用比喻和拟人,在語言藝術上達到極高成就,極大地提高和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能力,并且直接啟發了20世紀早期的白話詩運動。

宋詩愛活用動詞,營造動感和張力。比如王令《暑旱苦熱》第一句:“清風無力屠得熱。”酷熱大旱的時候,起風也無濟于事,使用動詞“屠”,加上結果的“無力”,熱就具有了形象、重量和厚度,帶給人沉重厚實的壓迫感和密不透風的包圍感,平常陳舊的意象因為動詞的錘煉而具有傾向性的張力和運動的能力,真實而又陌生,詩人重新喚起了讀者對生活的感受。

近體詩中,唐詩多用實詞,宋詩善用虛字,使詩意益加細密、韻味深遠綿長。比如陳師道的五律《登快哉亭》:“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夕陽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閑。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中間四句都用了虛字,尤其是第三聯,“欲何”用疑問出句,給人以想象,“亦自”用肯定句相對,說雲閑,也是在說詩人自己閑,一語雙關。全詩勁健清瘦、氣格老健,既得力于動詞的烹煉,也跟善用虛字直接相關。

最後,我簡單總結一下。唐詩重興象,以“興象玲珑”為優,善用實詞,多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呈現意象,物象描寫不求精确複刻“這一個”,而是足以象征人類情感結構的“這一類”;宋詩重格韻,以“格韻高絕”為勝,不僅擴大意象範圍,同時講求物象描寫的精準深微,寫出既獨特又帶有普遍性的“這一個”,足以表現人類的心理結構。唐詩多見“思與境偕”,心靈外射于直覺形象;宋詩多見“意與言會”,意念超越于物質世界。唐詩是視覺感性詩,用各類意象組成一幅或多幅圖畫來表現某種情緒,并能立刻在讀者心中引起同樣的反應,其佳處往往如畫、可畫;宋詩是意向智性詩,用深微的觀察、深刻的運思、深折的語言來表達知性、智慧和奇趣,引發讀者反複咀嚼内省,其佳處往往不可畫、“畫不就”。唐詩是青少年之詩,宋詩是中老年之詩。宋詩的魅力,需要具有一定知識和閱曆的人才能體會入微。正所謂:少年不解宋詩好,解得宋詩初白頭。


【思想者小傳】

李貴,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央視紀錄片《蘇東坡》訪談專家、央視《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指導專家。出版著作《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蘇轼詩文精讀》等,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中外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鍊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14237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