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期間作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指示,為海派文化人民性的發展向度提出了價值上的建設要求。人民城市的文藝創作也應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更好地成就人民的夢想,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應圍繞塑造具有紅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風韻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通過各種優秀作品,将上海城市精神品格融彙文脈,構築詩意栖居的精神家園,并給予未來發展以文化滋養。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與紅色基因弘揚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紅色基因,多次強調紅色基因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海這個超大城市如何建設屬于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人民城市,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精神血脈是回答這道題的關鍵。
近年來,上海文藝界重新編排芭蕾舞劇《白毛女》、越劇《家》、音樂作品《長征交響曲》《紅旗頌》《鐵道遊擊隊組曲》、京劇《杜鵑山》《智取威虎山》、評彈《王孝和》、滬劇《蘆蕩火種》,以及歌劇與滬劇同演《江姐》等紅色經典。上海作家協會力推“紅色起點”“紅色足迹”等系列創作,用文學手法生動書寫中國共産黨在上海的奮鬥曆程。著名作家孫甘露今年4月推出龍華革命題材長篇小說《千裡江山圖》,成為“紅色寫作”的當代經典。同時,組織了以小白、薛舒、滕肖瀾等專業作家領銜的中青年創作者隊伍,推出一大批作品,充分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紅色基因的内在結合。
上海近年來推出的作品在史詩體、崇高化的紅色表現中賦予更多深度、廣度和溫度,加上傳統工筆的精緻細膩、蕩氣回腸的民族神韻,将紅色文化有機融入上海城市精神,也作為中華文化精神底色的一部分,有力推動了城市精神品格廣泛弘揚,共同構築起文化傳承的力量和源泉。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與海派魅力深化結合
近代開埠以來誕生的海派文化傳統,早已内化為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江南文化,尤其是吳越文化,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國内各地區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形成,蘊含着上海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上海人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近30年來,在海派文化的不斷演繹下,上海的氣質進一步升華。
進入新時代,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領下,上海歌舞團推出的新海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現象級舞台劇《繁花》、雜技劇《戰上海》等海派劇目都引得各界熱捧。其中,《永不消逝的電波》捧回文華大獎,3年多時間以超400場演出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演藝大世界”在環人民廣場1.5平方公裡範圍内已建成專業劇場和演藝新空間31個,是國内密度最高的劇場群。3年來,145部劇目在這裡首發首演。去年,完成營業性演出21037場,成為真正屬于人民的演藝高地。
上海繼續挖掘海派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藝術特色、文化價值、基本走向以及社會作用,激活海派文化資源在國際大都市建設中應該發揮的内生動力,更加鮮明地彰顯上海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從而進一步打造、提升、完善和賦能城市文化的功能和内涵。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與江南風韻傳承結合
以江南文化、大運河文化為共同紐帶,長三角區域結成緊密的共同體,既有曆史文化的淵源,也有現實經濟的基礎,更有人民城市的引力。站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曆史機遇期,江南文化在新時代要煥發出新活力。
上海有關單位近年來積極策劃江南文化講堂,組織完成多項江南文化研究課題,策劃出版“江南文化研究”叢書、“江南社會曆史研究叢書”專著15種、“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專著13種、《江南文化百科全書》等,舉行長三角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江南文化國際論壇等,深入推動江南文化的研究與傳播。突出研究引領和傳承創新,實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江南文化研究發掘2項專項行動。重點建設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加強城鄉曆史文化風貌保護,提升文物和非遺系統性保護利用,以江南文化為紐帶推動長三角文化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世界推廣優秀的江南文化,讓更多人通過長三角地區獨有的文化形式和技藝,知江南、愛江南、憶江南,推進江南文化的研究傳播。
以江南風韻為上海畫龍點睛,引領打造長三角共有的江南文化家園,打造有别于傳統區域文化的“大江南文化”,連通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區域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模式,也應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内容。
(作者為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新時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