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 | 張劍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千篇一律“白牆黛瓦”多少令人感到乏味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3-04-13浏覽次數:260

不必用同一标準來要求

“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近來翻閱以上海闵行一個行政村為範圍編成的《東吳志》,感觸很深。書中談到的東吳村,随着莘莊地區的城市化,原有的自然村落與環境逐漸消淡,新的生産形式、體制和社會結構重建。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書外的一些問題:在激蕩的變化中,我們應該如何迎接新生?新形勢下,上海怎樣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動力——

東吳村因為處在莘莊附近,有着先天的經濟發展便利條件,在較短的時間内實現了鄉村城鎮化的轉變。但更多的村莊,離城鎮稍遠,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要差很多,鄉村發展的動力相對匮乏。

在遠郊,土地的經營狀況是決定農村經濟面貌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鄉村土地主要由村委集中出租,承租方有的是公司,有的是私人,有的呈公司化經營模式,有的最多算是半機械化,發展速度有快有慢。

公司化經營的,一改農民傳統的經營模式,搭起了固定的大棚,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而普通的外地農戶承包,一般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大多一年隻種一季水稻,秋天收割後便讓土地荒蕪數月。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上海農村經濟發展應該吸收各地先進經驗,發展方向之一是公司化經營的農、商、工混合發展模式。這種混合發展模式是适合當下社會條件限定下的經濟形态。

環境——

農村要吸引更多的人居住,必須有整潔的環境,必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上海農村幾乎沒有青山,但有很多綠水。河道水網密布,是江南水鄉的靈魂。從直觀感受來看,河道的自然、野趣以及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是頗為重要的。當然,要保持自然的特色,也要保持一定的整潔度,但絕不是以全部建成水泥河岸、河堤為目标。

上海的農舍有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但個别地方以白牆黛瓦為整治目标,千篇一律的外貌多少令人感到乏味,應該保持建築結構和外貌的多樣性。

當然,農舍過于分散,會占用大量農田。規劃相對集中的村落是必要的,還可以起到小商品集散與交換的節點功能。集中規劃設計村落要符合農村實際,不應做成簡單的城市居民小區翻版。

文脈——

和美鄉村建設,不隻是物質和外表上的發展變化,還需要内在的文化建設。

上海農村素來重視教育,《東吳志》裡就羅列了東吳村在新中國成立後考進大學的衆多子弟姓名。如果對這些成名成家的或者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進行适當的介紹,可能教育意義會更大。

上海的農村有一些清末建築,有的已經破落,需要加強維修維護。一些村落裡還有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保存下來的碉堡、地堡等,應當加強保護并進行标識。

由于各自條件和基礎不同,上海的鄉村振興各有特點,在經濟發展、環境整治與文化建設上不必用同一标準來要求。但建設一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是大家的共同心願。

(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教授 張劍光)


鍊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00329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