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在曆史語境下觀照女性主體性和生命體驗

發布者:肖文鑫發布時間:2021-06-28浏覽次數:442

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0年12月1日

标題:在曆史語境下觀照女性主體性和生命體驗

作者:焦傑


編者按

近日,“曆史上的危機與女性:婦女性别史研究”學術研讨會在上海舉辦,會議采取線上線下并行的方式進行,來自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和香港等地的專家學者近五十餘人參加了會議。研讨會圍繞“曆史上的危機與女性”這一主題,進行了積極而熱烈的讨論與交流,内容涉及性别理論與女性主義學術、女性與醫療、近代女性的社會發展、女性權利與形象塑造等四個方面。

■ 焦傑

近日,“曆史上的危機與女性:婦女性别史研究”學術研讨會在上海舉辦,會議由bevictor伟德官网世界史系、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采取線上線下并行的方式進行,來自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和香港等地的專家學者近五十餘人參加了會議。研讨會圍繞“曆史上的危機與女性”這一主題,進行了積極而熱烈的讨論與交流。

議題多樣,涵蓋面廣

這次會議共收到論文40多篇,内容涉及性别理論與女性主義學術、女性與醫療、近代女性的社會發展、女性權利與形象塑造等四個方面。

在性别理論與女性主義學術議題中,中山大學副教授曹鴻對美國女性史與性别史的發展進行了梳理,他認為美國女性與性别史研究不再隻關注女性個人和組織的獨特經曆,也注重男性及兩性關系的互動與影響。雖然内容和視角不斷開拓,但理論資源相對稀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裔昭印對婦女史研究于曆史學發展和重構世界曆史的意義進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婦女史不但對英雄史觀和男性史學話語霸權提出了挑戰,拓寬了史學研究領域,也為曆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分析範疇,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與反思重大曆史問題。天津師範大學教授杜芳琴從女性主義視角對歐美父權制研究思想史的曆史進程進行了審視,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暢引婷從學科交叉角度就如何深化婦女/性别史研究進行了思考。

在女性與疾病醫療的議題中,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郭海文對古代女子節日避疫活動進行了探讨,指出佩戴飾品、出行和飲食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古人的避疫理念,體現了女子防病祛病的主體性。香港理工大學講師林稚晖探讨了女性在香港兒童免疫史中的角色,她認為作為疫苗接種者、母親、小區居民,女性在香港兒童免疫的推廣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姚霏探讨了近代女性在傳染病知識傳播過程的作用,來自複旦大學的安永娜和武漢大學副教授白春曉則分别就西方古代和近代的婦女與疾病問題進行了分析。

近代女性社會發展議題的讨論較多。複旦大學郭恬薇以理發業為切入點,對近代社會婦女發展問題進行探讨,一方面是受歡迎的新興女理發師群體出現,另一方面是舊式從業婦女梳頭婦走向沒落。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師焦霖分析了1920年辛酉旱災中的婦女的作用,認為底層婦女在災難中極度脆弱,除饑餓外,還會有被拐賣和被抛棄的風險;上層女界人士則積極參與赈濟救災工作。社會性别結構和階級的交叉作用決定了婦女的災難經驗與觀念行動。複旦大學褚書達以1888年火柴女孩罷工為中心,讨論了英國下層女性在工業時代中的勞動境況與抗争意識,認為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英國非熟練女工在勞資關系中仍處于弱勢,但不再是消極沉默的受害者。

關于女性權利與形象塑造的論文最多。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焦傑關注唐代墓志中姬妾侍形象的矛盾叙述,分析了色藝雙絕與賢良恭淑兼而有之的姬妾侍形象産生的原因,認為這種與“以色事人”不符的形象叙述與姬侍妾禮法地位低下,及其身處不同階層和在家庭中的主要功能有關。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程郁通過考察宋代嬰戲圖中的女孩形象,指出宋代女孩能和男孩共同遊戲,體魄健康,纏足并不普遍。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賀璋瑢則指出,先秦諸子與古希臘三賢婦女觀互有異同,相同點是男性的性别傾向,不同點是先驗經驗的不同。複旦大學孫仁朋認為,雅典公民婦女參加地母節的活動雖然強化了婦女對自身公民身份的想象,卻通過模仿原始時代,使她們接受了自己無政治權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關注女性體驗,個案研究極具特色

女性的主體性和生命體驗在本次會議中受到特别的重視,很多論文都圍繞着這一中心展開,不少個案研究極具特色。

蘇州大學鐵愛花聚焦宋代女性閨闱之外的移動空間,對宋代女性行旅的主要類型、基本特征等問題展開研究,并對宋代女性行旅這一特殊空間移動現象與宋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秩序及性别秩序的關系進行了探讨。複旦大學黃嘉欣通過探讨14世紀英國議會中的寡婦**活動,展現了女性的獨特經驗,認為寡婦擅長運用具有女性特質的文本策略,以塑造符合社會文化規範的“好母親”形象來為自己争取權益。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魯迪秋關注美國建國初期女性禁酒社團與白人女性的出版自由,以《橄榄樹》和《百合花》為切入點,考察女性禁酒與創辦刊物的活動,指出這些活動和體驗展現了女性的公民意識,也加強了她們對公民身份認同。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陸偉芳探讨燕妮·馬克思的倫敦流亡生活,以倫敦生活期間的燕妮·馬克思為研究對象觀照19世紀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

在個案的研究中,有幾篇論文頗具特色。東華大學耿春曉對國民大會女代表唐舜君“國大之花”形象建構及演變進行了考察,厘清了女性主體性是如何在男性書寫中被消失殆盡的過程。她認為自我書寫是女性主體性建立的基礎。複旦大學倪浩然從上海務本女中校長胡蘭貪污事件入手,對民國時期影響女校長群體形象的不利因素進行了深度剖析。她認為社會公衆的不信任、男性知識分子的塑造,都影響了女校長群體的主體表達。

上述兩篇從主體性的缺失考察了女性在社會變遷中的困窘,下面兩篇文章則從主體意識出發,考察了女性與教育、家庭、戰争、國家之間的互動關系。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王曉慧通過回溯陳衡哲、顔雅清、淩淑浩三人“聚”于清華、“散”落美國、“離”夢人生與“合”歸自我的生命曆程,呈現了近代民族國家、女權伸張以及現代性話語體系下教育對性别認同與個體發展的塑造作用。複旦大學王昭則通過對範元甄日記和書信的解讀,對一個投身于革命的女性繼續進步與回歸家庭、集體與自我的困境進行了思考。

此外,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秦方關注民國北平家庭沖突與社會治理,通過考察北京檔案館所藏父母狀告兒子忤逆不孝的警察報告,發現民國時期父母不但對不孝子女有很大的制衡力和話語權,而且往往主動依靠警察、教養局、戒除所等官方機構,将兒子打罵父母、偷竊家中物件、吸毒、賭博或嫖娼等家内危機暫時轉嫁于國家。這種請求國家機制“代為管教”子女的方式,既達到了約束子女的目的,也使家庭關系進入到一種較為平衡的狀态中。這一研究為當代社會治理家庭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鍊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20417118927395842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