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牽手數字人文研究正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發布者:邵明傑發布時間:2020-11-25浏覽次數:128

來源:上海科技報 2020年11月24日

标題: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牽手數字人文研究正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記者:吳苡婷


作為信息科學與人文學科的交叉學科,“數字人文”成為了迄今為止理念最為開放、成就最為顯著的跨學科研究與運行方式,它不僅拉近了人文學者與科技工作者的距離,也成為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明闆塊交彙融通的重要媒介和橋梁。日前,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的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國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文博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分享了數字人文領域的各種探索和成果。

  由複旦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開發的中國曆史地理信息系統自2001年啟動以來,緻力于建立一套中國曆史時期連續變化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系統。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張曉虹教授介紹說,系統對于古代天氣變動,特别是重大災害背後的氣候變化的模拟,在氣候變化、經濟民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遙感影像中呈現出的地貌特點,反推出了曆史時期的水系,比如鄱陽湖和太湖水系的變遷。

  上海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劉健研究員介紹了國外數字人文的一些經典實踐,比如2007年斯坦福大學發起的“文藝複興歐洲重要思想家思想傳播路徑圖”項目利用牛津大學數據庫中的超過55000封信件,将文藝複興時期著名思想家之間的相互通信情況在地圖時空坐标上形象地展現出來;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威尼斯卡夫斯卡裡大學聯手推出了“威尼斯時光機項目”,它還原了古老的威尼斯面貌,并将威尼斯千年來的曆史變遷以動态數字形式呈現。2018年底,上海博物館也開展了“董其昌數字人文展示項目”,嘗試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傳統的器物研究,以可視化互動展示的手段來呈現出學術内容。

  記者了解到,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後,也将抓住發展契機,推進諸多文史專題數據庫建設,通過和與國内外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密切協作,将中心建設成為一個集數字人文平台、專題數據庫、研究工具、學術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高水平研究機構。


鍊接地址: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1341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