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年11月25日
标題: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
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煉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煉)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11月23日,上海師範大學主辦,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上海市“中華典籍與國家文明”戰略創新團隊承辦的“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滬召開。
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恒緻開幕詞。哈佛大學原教務長、數字人文項目領導人、東亞系講座教授包弼德,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馮惠玲教授分别緻辭。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教授緻閉幕詞。上海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管理處處長董麗敏教授主持開幕式。
不斷提高數字人文研究水平
陳恒表示,上海師範大學在數字人文研究已有較強累積,潘悟雲教授率領的計算語言學團隊研究成果已在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後,将繼續推進諸多文史專題數據庫建設,組織實施搭建“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平台”,研發數字人文研究工具,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的發表與出版,推動國内外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人文人才培養體系。希望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的不懈努力,和與國内外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密切協作,将中心建設成為一個集數字人文平台、專題數據庫、研究工具、學術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高水平研究機構。
包弼德根據其從建立“中國曆代人物傳記數據庫”(CBDB)、“中國曆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等中美合作數字人文項目中所收獲的豐富啟示,提出在數字人文研究、項目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擁有共享數據的精神,能夠提供一套通用的基礎數據,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和經費、注重學生培養、重視數據安全并将數據向公衆開放。
鄧小南、馮惠玲提出,數字人文作為多學科彙聚的學術增長點,為研究方式的深刻轉變創造了條件,是當今具有引導性且最有活力的重要領域之一,上海師範大學在人文學術研究上具有悠久曆史和獨特優勢,在計算語言學等數字人文方面的探索也已有長久的積累與收獲,中心的建立,将促使人文學科的優勢得以光大,使之成為海内外富于活力的重要領域。
會上,陳恒、查清華、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曉虹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潘悟雲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共同為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
實現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
與會學者們圍繞着數字時代如何發揮人文學術優勢,回應時代、社會重大關切,使人文社科研究能夠結合數字技術、方法與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最新進展,實現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學者們還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數字人文研究經驗,就其研究理論與方法、曆史與現狀、發展方向及數字人文項目發展模式等議題進行了集中研讨。
倫敦大學學院原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資深教授西蒙作了題為“全球的數字人文 中國的數字人文”主旨演講。他表示,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數字人文的研究領域極為廣泛,需要人文、藝術學者和工程科學、圖書館學、計算機學科和社會學科等多門學科的研究者進行密切協作。西蒙認為,數字人文是人文和技術的連接,兩者之間是平等的夥伴關系,而非一方服從于另一方,二者的聯合能夠讓我們解決一些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更多數據的使用可以讓我們從多個角度提出更新穎、更高質量的問題,同時也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使用的資源,可以直接獲取數據源或是将各類資源結合起來。
張曉虹、潘悟雲、陳子善以及中山大學黃仕忠教授、武漢大學王曉光教授、上海博物館劉健先生分别圍繞“數字技術、方法與人文學術”作上半場主題發言。由浙江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徐永明教授主持。徐永明以及清華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劉石教授、複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張計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許鑫教授、上海大學王麗華副教授分别圍繞“數字人文項目、案例及發展模式”作下半場主題發言。由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賀副教授主持。
據悉,上海師範大學近期還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等新平台的相繼建立,将更好地整合全校科研骨幹力量,優化相關資源配置,促進科技前沿與人文學科的深度融合,為大力推進學校新文科建設、繁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知識生産創新轉型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大學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博物館等高校和研究機構、文博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