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長張西平教授應邀,展開了一場題為“蔔彌格與歐洲專業漢學的興起”的講座。本次講座由紀建勳副教授主持,出席講座的還有劉耘華教授以及我院多位老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碩博士生。
張西平指出,今天的漢學客觀上經曆了遊記漢學、傳教士漢學和專業漢學的三個發展階段,但是追根溯源,馬可·波羅是這一連鎖效應的開端。從《馬可·波羅遊記》到以尋找“契丹”為目的的大航海時代,再到傳教士入華這段曆史鍊條中間有非常清楚的因果關系。傳教士漢學如何與早期歐洲漢學聯系,可以從蔔彌格與雷慕沙的學術關系中追索脈絡,随後,張西平從蔔彌格對中國文字、社會生活、植物、中醫的著述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張西平強調,歐洲真正較系統的出現漢字是在基歇爾的《中國圖說》之中。此書第一部分從字音、字義、解讀三個方面全面介紹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公布了一幅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碑的手抄臨摹本。這是在十七世紀歐洲出版物中首次公布如此數量的漢字,這個碑文的漢字和拼音對歐洲早期漢學産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