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楊乃喬教授應邀暢談新音樂崛起的繁盛與當代音樂評論的貧困

發布者:樊霞發布時間:2018-04-24浏覽次數:55

423日下午,應我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邀請,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負責人楊乃喬來我校,開設了一場題為“新音樂崛起的繁盛與當代音樂評論的貧困——從上海當代音樂周拓向新音樂的哲學思考”的講座。講座在文苑樓1405室舉行,由劉耘華教授主持,紀建勳副教授、姚雲帆副教授及我院部分碩士、博士生參加了講座。



楊乃喬的講座以中國的三個大型音樂節:“北京現代音樂節”、“武漢國際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為切入點,核心是“新音樂”這個概念在理論上的界定與诠釋,内容圍繞概念的系譜诠釋、對學院體制的差異性态度、音樂的本質主義立場、孤島和大衆:當代音樂的高貴品質以及中國當代音樂評論五個部分展開。


楊乃喬指出,從理論上界定,現代音樂、當代音樂在共通的音樂觀念本質上所指稱的就是“新音樂”。楊乃喬引入了“當代藝術”這個概念作為诠釋“新音樂”的參照系,并強調 “當代藝術”所指是當代國際美術界在觀念上對傳統架上繪畫進行激進反動的諸種視覺藝術現象,如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楊乃喬認為,當代藝術與當代音樂在中國受到了不同的待遇,當代藝術不受學院體制的承認,而當代音樂恰恰相反,中國三大音樂節都是在體制的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繁盛的,并分别介紹了當代音樂的四個代表性人物:韋伯恩、勳伯格、哈巴、格利塞。最後,楊乃喬強調,當代中國音樂界缺乏專業的音樂批評聲音,新音樂理應得到批評家的關注,但現實卻恰恰相反。除此之外,音樂批評本身需要很高的專業素養,這也是造成現況的主要原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