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曆史有什麼用?”課堂上,一位學生直白地把這個問題抛給了上海市特級教師、青浦高級中學曆史學科教師吳國章。
作為青浦區的學科帶頭人,也是上海市高考和學業考曆史學科專家組成員,吳國章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他明白,這個問題也是學生普遍關心的,。他也知道,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用“概論式”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學科的意義,肯定不是學生需要的答案。
除了學生之外,怎樣上好曆史課?曆史教師也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上好曆史課,是一門藝術。”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對澎湃新聞記者如是說。
作為中國史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并于2000至2019年擔任上海市中學曆史教材的主編,他向上海市22 名曆史特級教師提出了“怎樣才能上好一堂曆史課”這一命題,名師們把他們上曆史課的方法、路徑、心得及獨門絕技悉數透露,蘇智良教授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曆史教研員於以傳共同策劃,将《怎樣上好曆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集結成書,這在全國範圍内還是第一次。
怎樣上好曆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封面。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僅靠“博學”已不能征服學生
在吳國章看來,對于學科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和學生的認識與判斷不完全一緻。教師的判斷是理性的,往往是從學科專業本身的價值去考慮;而學生卻是感性的,學科知識的“有用”或“沒用”、任課教師的“有趣”或“沒趣”,往往成為他們認識學科學習的直接判斷。
在信息發達、學生閱讀來源廣泛的今天,學生已經不是教師以其所謂的“博學”就能征服的。吳國章意識到,上好曆史課,教師既要有“大道理”的分析,更要有的剖析大道理的“趣味”。
吳國章(中)和學生。
于是,面對“學習曆史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他先以“迂回”的方式請學生回答一個問題,用實例說說什麼叫“抄近路”?
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但基本的内容就是與幾何中三角形的三條線有關。由此,他引出一個話題,任何學科的學習,不管你認為是否有用,我們的生活确實離不開學科知識,這就叫做“專業”。然後,他話鋒一轉說,同樣道理,學習曆史也是如此。
他又抛出第二個問題,英國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培根曾對我們學習的多門學科有過一段精辟的總結,其中,對學習曆史是怎麼說的?“讀史使人明智”,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名人名句。那麼,學習曆史為什麼“明智”呢?一旦話匣子打開,學生就有興趣跟着老師的引導,去回答自己設置的問題了。
最終,全班學生圍繞“明智”的表現,談到了曆史與明智的關系,表達了“曆史蘊含經驗智慧” “曆史深藏社會哲理”“曆史啟迪人們生活”等一系列看法。而這些看法恰好與同學提出的問題直接關聯。
“學習曆史有什麼用”,一個看似棘手又似乎簡單的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巧妙互動,讓學生在現有知識和生活積累的基礎上,自行完成了“大道理”的剖析,這種辨析判斷的能力正是學科教學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與素養。
會講故事,才能打動“見多識廣”的學生
曆史是充滿魅力的長河,但曆史的魅力并不等于曆史課的魅力。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學生見多識廣,面對這樣的挑戰,曆史課應該怎麼講?
上海市徐彙中學副書記、副校長姚虹的絕招是:講故事。
姚虹任職的徐彙中學有着170年的曆史,從清道光三十年就開始辦學,見證了整個上海近代曆史的發展,課堂上,她和學生們一起回憶校史館裡的相關圖片資料,講述徐彙中學師生的抗戰故事。
姚虹(後排右一)和學生
徐彙中學的第一任華人校長是愛國老人馬相伯。九一八事變時,馬相伯已91歲高齡,面對國土淪喪,山河變色,發表《為日禍告國人書》,手書“還我河山”,呼籲全國團結,一緻抗日。他親自揮毫賣字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自1932年11月起,他連續四個月發表了12次國難廣播演說,國人都為之愛國精神所感召,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
這些生動的細節,簡單的數據,畫面感很強的故事,展現的是大曆史中的小切口,能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具有一種曆史的現場感,使學生們興味盎然。課堂中,大家會轉頭看看窗外綠草如茵的大操場,想象着70多年前學長們和日軍鬥智鬥勇的情景,不自覺地會心微笑。
姚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的中學生不僅見多識廣、而且個性張揚,思維活躍。對于教材裡提綱挈領、言簡意赅的曆史結論,一位高一的同學對姚虹說:“我覺得給我們一段史料去理解,抑或是背誦曆史事件,其實和語文學習無異。”
于是姚虹在講故事的同時,還積極引導學生們去讨論。2015年9月3日,中國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2019年,又恰逢國慶大閱兵。在講述抗戰曆史的時候,她在不同的課堂上問了學生同樣的問題:有機會的話,是否願意走在閱兵隊伍裡?為什麼外媒對中國閱兵的評價如此不同?和平如何獲得?為什麼要學習和了解曆史?
姚虹說:“這些問題其實是很難有‘标準’答案的,我也并不在意學生最終的答案,我更關注的是學生們是否願意認真地‘想一想’這些問題,是否有能力‘想一想’這些問題以及‘想一想’之後‘心有戚戚焉’的感悟。”
學生們對于姚虹老師曆史課的評價很高,一位畢業生過年時發給姚虹一段話:“很幸運,能在人生最懵懂也最純粹的年紀遇上了最開明也最睿智的導師,這是一段無比美好的回憶。”
然而,要上好曆史課,并不容易。
上海市曆史名師培養基地主持人鳳光宇聽過數百節各類教師的課,既有師範大學學生的實習課、也有見習期教師的公開課、還有優秀教師的展示課,有的教師把生動的曆史講得幹巴巴,課後還自嘲“這樣的課我也不要聽”。鳳光宇認為,中學曆史教師必須具備分析教材、語言表達和闆書設計這三項基本的教學技能。
普陀區教育學院高中曆史教研員鮑麗倩表示,好的曆史課常常表現為教師在史料實證基礎上,通過娓娓道來的叙事呈現曆史意蘊、力量和溫情。
“曆史課的靈魂是曆史教師。上好曆史課,也是一門藝術。”蘇智良表示,《怎樣上好曆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書中的優秀曆史教師長期的職業生涯可以總結出一個共同點:敬畏三尺講壇,充滿對曆史學科研究與教學的神往、勤奮和敏思。而這些飽含真知灼見的感悟,字裡行間透露的上好曆史課的實用妙招,對于即将走上講台的師範生,對于年輕而有心氣、有追求的曆史教師,甚至是其他學科的教師,都是非常好的執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