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大學教授問我,“為什麼有學生喜歡曆史而不喜歡曆史課?”這個問題聽上去很尖銳,會讓曆史教師比較尴尬,但這種情況确實存在。曾有老師從考試制度、教學進度、學生興趣、教師能力等不同視角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無論是什麼原因,有一點似乎可以确認,那就是這個學生所聽的曆史課應該沒有吸引力。那有吸引力的曆史課是什麼樣的呢?
2020年,由蘇智良、於以傳主編的《怎樣上好曆史課》出版,這本書就在回答什麼是有吸引力的曆史課。問題的背後其實是在探讨一堂好課的标準是什麼?一堂好課需要曆史教師具備怎樣的專業素養?一堂好課會給學生終生發展留下什麼?可以說,“怎樣上好曆史課”不僅關乎學科本身的價值和生命力,更關乎我們将給這個世界留下怎樣的一代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中國教育最重要的是“師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生命、教育的精神在代代學生之間傳遞
“怎樣上好曆史課”并非一個新話題。上個世紀80年代,《曆史教學問題》雜志曾發起過“上好一堂中學曆史課的标準是什麼”的主題讨論,林丙義、孔繁剛等老前輩提出“正确、具體、生動地講授曆史知識”“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等觀點引發了全國範圍的熱議。随着二期課改的深入推進,《曆史教學問題》雜志再次發起“一堂好的曆史課”大讨論,衆多專家借助筆墨進行了思維的碰撞,教師們從關注“教會”“會教”的同時也關注到學生的“學會”與“會學”。“把握内容主旨”“‘神入’曆史”“聚焦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建構”等觀點和做法得到全國曆史教育界同行的肯定。但據我所知,以上這些讨論碩果沒有結集成冊,這難免有點可惜。
好在由蘇智良、於以傳主編的《怎樣上好曆史課》一書出版了。這本書彙總了上海“現役”曆史特級教師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智慧與個人風采,讀者可以從22位教師身上看到他們是如何诠釋“怎樣上好曆史課”的内在育人理念和外在行為實踐。正如蘇智良教授所說,“這是一冊飽含真知灼見、高品質的教學論文集”,在這本書裡,特級教師們“總結上好曆史課的方法、路徑、心得及獨門絕技”,“對于即将走上講台的師範生,對于年輕而有心氣、有追求的曆史教師,甚至是其他學科的教師,都是非常好的執教指南”。
的确,這本書讓讀者知道了一堂“好”的曆史課應具備的專業标準和人文智慧,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比實用價值更可貴的是這本書字裡行間充滿了教師對教學的熱愛之情,一種彰顯了他們把職業當事業來做的執着追求、孜孜不倦的精神,從他們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想,這是《怎樣上好曆史課》這本書傳遞給讀者的精神價值所在。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時代,中國教育的精神基因便被奠定。其時的教育既無學校也無課程,更無年限,還無群衆集合之講會,但有偉大的教師,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他以身教、以行教,教育在教者與學者的生命中交融為一。中國教育最重要的是“師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生命、教育的精神在代代學生之間傳遞。
在這前後,雅典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闡述過“受教育者的特征”:“首先,他能夠處理生活中的日常事務,能夠因為适應生活而快樂,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其次,他的行為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端正和得體的,如果碰到一群态度不友好或難以相處的人,他能夠以平和的心情去面對。他處事公平,溫文爾雅。第三,他能夠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厄運和痛苦中不氣餒,表現出男子氣概,符合自然賦予的特點。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從不恃寵驕橫,也不因成功而忘乎所以。他始終做一個睿智的人,在機遇賦予他一些成就而非完全憑自己才能獲得的時候,他覺得更應該持節制的态度。”那些在靈魂方面表現出和諧的人,那些我稱為智慧和完美的人,即具有完全美德的人,才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
做這番回顧,意在示明,教育是人對人的教育,堅持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即意味着人是心、手、腦和諧發展的,不能單純以智力的發展取代人的情感培育。舍此,這個人将是空洞的。
從“大腦”走向“課堂”
好課必定眼中有“人”,這個“人”是課堂裡的學生,也是曆史過往中的“人”
在《怎樣上好曆史課》一書裡,這些特級教師們在三尺講壇上辛勤耕耘的平均教齡為33年,即便已成為特級教師,但他們始終堅守在課堂、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依然好學力行,深耕、研究每一堂課。仔細研讀每一位教師的教學主張,不難發現他們教學精進的共同之處,那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斷“在閱讀中發現世界”,從“專”走向“博”,從“讀”走向“研”,從“大腦”走向“課堂”。
在書中,我們看到為了上好《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教師品讀《共産黨宣言》是必須的;為了理解馬克思主義是“在不斷修正或完善和接受曆史檢驗中漸趨成熟的”,閱讀《法蘭西階級鬥争》也是需要的;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去陳望道故居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也是應該的。為了上好《新文化運動》一課,有教師從青年胡适的大量日記和書信中探尋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洞察人物的心态和經曆中領悟新文化運動的機緣、脈絡和價值,感受“一花一世界”。也有教師從筆記《東鱗西爪》《西潮》中挖掘古代婦女纏足、中山裝的故事等曆史細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改革和進步。可以說,每位特級教師的課堂内涵是由無數書籍堆積起來的理論高度、人文深度和視界廣度。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教師正确理想信念的引領,需要教師思辨勵志的理性指導,“在追求高效曆史課的路上”,曆史課“應上得‘生動而深刻’”,曆史課要“用心靈啟迪智慧”,曆史課要有“國家意識”“通感意識”“包容意識”“全球意識”等,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專業素養和個人修養的不斷提升,欲人文他人必先人文自己。
在《怎樣上好曆史課》一書裡,我們看到“知識信息的豐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學結構的邏輯性”“诠釋論證的思辨性”“過程方法的遷移性”等,這些都是好課的标準。我們看到在這些特級教師心目中好課的“好”都有一個基本标準,那就是要基于學生的視角來闡發與演繹。簡單地說,好課必定眼中有“人”。這個“人”是課堂裡的學生,也是曆史過往中的“人”。
好課的“好”是永無止境的
真正的教育變革并不在于理論與口号的新穎和前衛,重要的是在于教師的日常教育實踐、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尤其是思維方式的不斷改變
在書裡,我們發現這些特級教師從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去把握教學方式方法,用情景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神”入曆史等教學方法讓“冷峻概念”變成了“鮮活故事”;讓有價值的影視作品片段、漫畫、油畫、曆史照片進入課堂成了研學素材;讓學生的課堂生成問題成為問題鍊的重要節段,引導、培養學生在模仿、遷移中獲得發現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或者預測未來的能力。
當學生離開學校後,他們或許會忘記很多,但如果他們看到《格林童話》,或許就會想起德國統一的情形;當他們看到《有着架子床的房間》的油畫或許就會想起二戰集中營裡孩子們的憧憬;當他們看到董希文先生《開國大典》的油畫,或許就會想起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風雲往事……“避免概念飛來飛去、帽子甩來甩去”,一定不“讓學生對曆史的興趣和渴望消弭在教師對曆史知識自以為是的切割和分析中”。這就是從“人”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基于唯物史觀去培養學生用曆史眼光審視、寬容過去,用人文情懷理解、正視現實,用理性思維憧憬、構建未來,并具備“一種向裡看,并且追問‘我是誰’的能力”。怎樣上好曆史課,歸根到底是與人有關。正如蘇智良教授所說,“曆史課的靈魂是曆史教師”。培養什麼人,是教育首要的問題,這也是每個教師應該回歸教育本質去不斷思考的問題。
怎樣上好曆史課?這不是純粹的教學問題,而是關乎教育境界、國家未來的問題。從教師層面來講,好課是思想高度與學術深度的融合、科學邏輯與教學藝術的結合、教養精深與學養精湛的并進,是教師們“始終帶着學步者的心态,去享受教學探索的快樂”;從學生層面來講,好課不是“一書塑造萬般同”,而是“一溪初入千花明”,學生在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曆史思維能力,在形成完美人格的基礎上,能擁有面向未來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好課給他們帶來的一輩子的财富。好課的“好”是永無止境的,尤其人工智能(AI)大數據時代下的“好”課更需要教師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和實踐。
從《怎樣上好曆史課》一書中,我們深刻感受到:“教有中心,學有方法”。真正的教育變革并不在于理論與口号的新穎和前衛,重要的是在于教師的日常教育實踐、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尤其是思維方式的不斷改變。無論教師有多深厚的教學閱曆,怎樣上好曆史課永遠是“追求卓越,從每堂課開始”。
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8-15/getArticle.htm?id=29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