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措施越科學,精準防控越到位,阻斷疫情就越有力有效。回顧抗擊疫情的各個階段,我們不難發現,黨中央反複強調各項工作必須要堅持科學防治,為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支撐。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确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這為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綱領性的引導。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鬥争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要深化科研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為他們脫穎而出創造條件。科學防治、科學防控,依靠科學戰勝疫情,這為我國的抗疫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是抗疫工作不斷取得成效的重要動力。
曆史上,人類每一次戰勝大災大疫,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科學思維,始終是應對疫情的有力武器。這裡的科學,就是指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發現事物規律,實事求是,得出結論。有效遏制住疫病流行,需要講究方法,提倡科學和實證的精神。疫病産生的病因是什麼,應該采取什麼治療方法?數千年來,人們都是用當時最科學的方法來探讨解釋,從不墨守成規。
漢代時,不同于當時不少醫生應對出現的新疫病“不念思求經旨”“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的情況,同時期的醫聖張仲景,開始提出要辨證施治,按症候分為六大類型,以八綱來辨别疾病的屬性、病位。這為診療疫病提出了綱領性的原則,也找出了規律。此後,西晉葛洪認為疫病的傳染病因是“毒疠之氣”,隋朝巢元方認為是“乖疠之氣”。金朝劉完素認為“火熱緻病”,将溫熱從傷寒中剝離了出來,而張元素不同意他的做法,認為治疫全用寒冷藥物有時會造成病人體内無陽盛陰,要根據髒腑寒熱虛實來辯證施治。同時期的李杲,認為疫病是“内傷脾胃”。元朝的朱震亨推崇劉完素,但提出可以通過“滋陰降火”來治療。明末的吳有性,認為傳染病的病因是“戾氣”,傳染的途徑一是空氣傳染,二是接觸傳染;葉天士認為溫病是感受了溫邪,先犯肺,再“逆傳心包”,認為溫病傳染有四個階段,要辯證論治。清初的劉奎,提出病有溫疫、寒疫和雜疫三種,治療時要嚴加區分;吳瑭指出疫病有水火之分,要用三焦辨證來施治;王士雄認為溫病有新感和伏氣之分,主張以涼潤、清解為主要治療方法。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治療疫病的理論和方法越來越科學,認識不斷深化,新的科學知識不斷為人們接受。
疫病産生後,及時隔離、環境消毒和切斷傳染源等科學手段,是戰勝疫病的有效途徑。這方面,一代代中國人在不斷摸索中加深認識。《國語·楚語》談到,疫病面前要及早隔離:“國之疾眚也,為之關籥藩籬而遠備閑之,猶恐其至也,是之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關于病人居住的場所,《儀禮》說要“内外皆掃,徹亵衣”,環境要進行消毒。疫病傳染的初期,這些簡單而又直觀的做法,對防止擴散有着重要作用。秦漢時期,就已經對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了一套檢查和隔離措施。雲夢秦簡《封診式》中,就談到對麻風病的診斷有報告、鑒定、隔離的完整制度,并建立起了傳染病的隔離場所。病人的家屬也要隔離,因為他們很有可能也感染上了疫病,并傳染給其他人。《晉書》談到,“舊制,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北宋初年,在各路都設病囚院。神宗熙甯八年春天,吳地大疫,死人無數,蘇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處疾病之人”,實際是臨時隔離處。每天,都派招募來的僧人進行具體管理,僧人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令失時”。病坊的作用,就是切斷疫病的傳染路徑,既治療了病人,也保護了未得病的人們。這樣的隔離措施,是古代遵循疾病流行規律的經驗總結,在當時來說是最為科學的,是在實踐中不斷認識的結果。
新冠肺炎疫情剛出現時,對新冠病毒缺少深入認識,疫情防控手段沒能發揮出全面的效果。但随着科學認識的進步,專業人士逐漸掌握了病毒的習性。從成功研發檢測試劑盒、快速分離出病毒毒株,到不斷優化臨床救治方案,一系列科學方法的實施,離不開我國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攻關。科研人員在把握病毒的傳播機理和規律上,不斷作出努力,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他們科學論證了病毒來源,查明了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同時密切跟蹤病毒變異情況,以便政府及時研究和調整防控策略和措施。這種尊重科學的精神實質,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科學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科學家重實證品格的體現。
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積極運用科學的力量和手段,較好地遵守了“科學防控”這個大原則。面對嚴峻複雜的疫情形勢,發揚科學、理性精神,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這是最為關鍵的。抗擊疫情期間,各地各部門之所以用最小的代價,遏制住了病毒的傳播,就是因為堅持了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及時分析,迅速行動,對症下藥,精準防控。常态化疫情防控階段,北京、新疆等地區的複發疫情短時間内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秩序得以健康有序,複工複産總體進程未受影響,更離不開全面、迅速、精确的科學防控舉措,科學防治貫穿着疫情防控的每個階段。
回顧幾千年來的抗疫曆史,中國人民有着用科學思維認識疫病的傳統,堅持用科學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優良特質。這一特質,一直沿襲下來,在今天再次被發揚光大。偉大的中國人民,在不斷書寫新曆史的過程中,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用科學辯證的精神,在砥砺前行中不斷創造新的奇迹!
鍊接地址:http://share.gmw.cn/theory/2020-08/05/content_34061653.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