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著名漢學家、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系施耐德教授應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史高原學科的邀請,做客人文大講堂,在文苑樓708室,發表題為“進步史觀與中國近現代的曆史思維”的學術演講。蘇智良教授主持演講,并陪同施耐德教授參觀中國“慰安婦”曆史博物館。
在講座中,施耐德教授首先界定了進步史觀的基本内涵,他指出,進步史觀是一種全面性的世界理解,認為任何事物都在進步。進步史觀對時間的理解與前現代截然不同,該史觀所理解的時間是線性的,是同質化的、抽象的、是可量化的,進步史觀對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寄予厚望,它相信世界的發展和進步是不斷加速的,而這又與世界的對象化和人類的自我授權密切相關。施耐德教授分析了從嚴複開始,進步史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施耐德教授認為,以進化論為基礎,中國知識界很快接受了進步史觀,并且努力把中國置放到進步史觀的曆史階段中,從而突顯出中國在進步階序中的落後和邊緣地位。最後,施耐德教授介紹了章太炎、劉鹹炘等人對進步史觀的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思想界對進步史觀的批判、近年從環保和資源角度切入的批判以及從靈性的失落和意義的喪失角度切入的現代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