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14時,浙江師範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高玉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在“騰訊會議”平台上開展了一場題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三種突破路徑”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劉忠教授主持,董麗敏教授、朱軍副教授等校内外一百四十多位師生參加。
高玉教授
講座伊始,高玉教授開宗明義,闡明今天的講座是圍繞着研究者如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領域進行學術創新而展開。他認為,要在本學科取得新的學術突破,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材料上的突破。高教授指出,可供研究的史學材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一是作家文集、全集的整理出版。例如《魯迅全集》,它經過許多著名學者長時間的收集整理,已經非常完備,所以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與此相反,還有大批量的作家全集中存在着錯誤、遺漏。對于這些作家的材料整理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例如《胡适全集》、《老舍全集》等。一般人對于這些全集中的錯誤很難發現,這時候就需要專業領域的研究者發現其中的錯誤,收集遺文;二是文學期刊、報紙等出版物,以及大量出不了全集但也同樣具有研究價值的作家。對這些著名作家進行單個研究,對思潮、流派、社團進行整體性的研究都是十分具有價值的。可以說現當代文學的重大課題大多與資料整理有關;三是對原始檔案、未出版手稿的整理。這些珍貴的文學史資料大量遺散在圖書館、作家後人、個人的手中,缺少系統的收集整理。
随後高教授就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做了進一步的闡釋。他指出,文學研究是否能取得成就首先取決于材料工作做得怎麼樣,錯誤的片面的材料隻會帶來錯誤的結論。接着高教授指出新材料可以帶來三個方面的新發現:一是新作家的發現。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穆旦等一大批作家的發現。但是他也坦言現代文學中可供發現的有價值的作家、詩人已經比較少了。在現代文學中想再發現一個與張愛玲,沈從文等具有同等分量的作家已經很困難了;二是新作品的發現。比如近年來張愛玲的《小團圓》的發現,比如一些手稿、檔案、遺物等的發現——像近年來新發現的魯迅寫給胡适的信,就直接影響了對魯迅與胡适關系的評價。三是新版本的發現,以及對原有版本修改校對上的錯誤的發現。現代作家由于時代原因在發表作品時偏愛使用筆名,所以在一些作品是否屬實為作家本人創作的問題上大量存疑,查證這些作品究竟是不是其本人所寫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其後,高教授給有志于從事材料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提出了一些建議。他指出,材料上的發現不需要很強的文學理論知識功底與對作品的感悟能力,更需要的是豐富的文學史、版本、文獻、出版學知識以及很好的記憶力。在文學材料方面進行研究,不要去做随着技術發展能夠輕易解決的工作,而是要做科技無法取代的工作。他特别指出,現代文學在材料整理上留下的突破空間比較小,當代文學的空間則比較大,在當代文學中存在着大量已故作家未經整理的書信、日記、手稿。因此相較于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的資料整理工作相對更容易出成果。
其次是學科領域的突破,包括學科所涵蓋的範圍和對象的擴大。如港台文學、通俗文學、舊體詩研究的合法化,如對因時間推移而出現的新現象、新對象的研究。等。新文學勃興伊始,是依附于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它的内容十分單薄。現代文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是以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為标志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出版後,中國現代文學史才第一次呈現出全面而系統的體系。随着時代的發展,學科内容不斷擴充,王瑤所編的文學史逐漸顯得狹窄單薄——他編撰的這一新文學史不包括五四以來的舊文學,作家的選取标準主要以革命文學為主,不包括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等一大批新時期被再發現的作家,時間也截止到1949年以前。而現在編著的現當代文學史不僅在時間上延續到了今天,而且增加了舊文學、通俗文學的内容。當然,也需要注意到。現當代文學容量上的拓展在擴大了研究範圍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1980年代所編撰的文學史在現當代時間跨度還是基本平衡的,但是發展到了今日,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時間跨度差異越來越大,并且當代文學内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割裂,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與當下的網絡文學很難共用一套研究方法,當代文學的整體性已然不複存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學界進一步的思考。
最後是理論上的突破。高教授認為,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基本都與新的文學理論的引進有關。以魯迅研究為例,魯迅從一開始被視為革命家到後來的文學家到再後來的思想家,從現實主義的魯迅到現代主義的魯迅再到後現代主義的魯迅的轉型,對魯迅研究的突破都是以研究理論的更新為支撐的。80年代文學研究的活躍與西方文學理論引入中國有很大關系,而當下當代文學研究的沉寂與對新理論的排斥不能說是沒有關系的,沒有理論基礎就無法得出新的結論。其實不隻是文學理論,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理論都可以對文學研究提供幫助。隻有不斷擴大視野才能得出新的結論。沒有期待視野,看再多的材料都沒有意義。
講座結尾,高玉教授對在場的研究生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希望他們在做學問時能夠理智地思考自己的條件,找準自己的興趣與長處,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随後,主持人劉忠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認為高玉教授的講座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最後師生們踴躍地提出了各種問題,高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講座在愉快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撰稿:李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