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雲講堂 回顧 NO.41 | 童明:文學與思辨:西方文論的用途和視野
發布日期: 2020-06-04 作者: 浏覽次數: 355


2020年5月22日上午9點,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矶校區英語系童明教授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名師雲講堂”,帶來題為“文學與思辨:西方文論的用途和視野”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王宏超副教授組織和主持,近百名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通過“ZOOM高清雲視頻會議”平台在線聆聽,積極參與。



童明教授首先談到了思辨(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文學本身是一種思辨方式,文學包括邏輯,但會超越邏輯的思維。critical thinking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二元對立的否定,它包括了識辨、诘問、角度、比照(comparison contrast)、綜合(synthesis)、舉證、評價等,有理的诤訟,也有情的告白,有邏輯也有修辭,所以這些因素相融并濟,并沒有定法,用“思辨”這個字來表達critique或者critical thinking,不僅它是貼切的,而且他在方法上與二元對立保持了一定距離。




思辨是調動人的各種功能,激發人類智慧的潛能,走向自由快樂的創造途徑。思辨包括了生命的意志,或者叫Free will、desire(欲望)、imagination(想象力)、經驗,甚至包括超越經驗、角度,語言藝術、邏輯等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它是一種綜合的運用。思辨應該是在平等對話中展開的,雖然包括了對某種觀點的部分否定,但是他不是以否定為前提的,因為要把事情讨論下去,就不能絕對否定。


在思辨裡,理想的場域是對話式的,除了要有對話的規則和誠意之外,還有一個隐形的評判者(裁判),她的名字叫“愛智慧”(希臘語拉丁語詞源:philo-Sophia),Philo-Sophia就是love Sophia,Sophia是智慧女神。隻有大家都尊重索菲亞的時候,思辨才有意義。大家都尊重智慧女神的時候,讨論是可以無限制地進行下去的,因為索菲亞女神雖然是裁判但從來不判斷,她隻是微笑,微笑也是一種回答,微笑可以帶來思考,其實微笑代表着讨論是可以的、無窮盡的下去的。


一個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思辨就是邏輯思維。思辨意味着要熟悉各種邏輯形式,沒有邏輯思維的話,思辨就沒有規則。要能夠識别邏輯上的一些錯誤,如以偏概全、偷換概念、前提謬誤、因果謬誤、分類錯誤、稻草人謬誤、中項不周延、功利誤導、情感誤導、濫用權威、誤用傳統、止于分析等等。思辨的前提是真實性和相關性,if you do not agree with the premise don't go go along(如果你對前提有質疑的話,你就不要順着他那條思路往下走)。


邏輯思維隻是思辨的一部分,在西方,自尼采以來,思辨傳統不再隻是邏輯思維,還包括修辭思維(figurative/rhetorical thinking)、變換角度的思維(Perspectivism)。此外,在文學中形成一個共識,邏輯必須和人性中的其他功能結合在一起,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思辨,也就是和人的欲望、本能、情緒、想象力等等結合起來,才是更完整的思辨。


“知識”(epistemology/epistem)“知”是解讀、見解、見識;“識”是知的演奏。尼采針對柏拉圖的理性傳統說:“The world is not knowable,but it is interpretable otherwise.”他認為知識都是來自于解讀、來自于見識的。知識都是相關的,本質就是“跨界”的。在文學課至少要提高三個literacies,而且是三個literacies一起解決的:functional literacy(最基本的讀和寫)、rhetorical literacy和critical literacy,這三種緊密關聯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學課。


童明教授提到了文學的兩個重要的特質——修辭性與虛構性,并重點對修辭性展開了詳細地論述。童明教授認為文學的語言是一種修辭的語言,修辭格使得文本超越了字面的意思而産生了第二層意思,這第二層意思才是文學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同時,文學的思辨與修辭之間有着重要的聯系,童明教授列舉了幾種的文學修辭格:metaphor(隐喻)、metonymy(轉喻)、symbol(象征)、allegory(諷喻)、irony(反諷)、ambiguity(模糊)、paradox(悖論或二律背反),他通過對艾米莉·狄金森的I dwell in Possibility一詩與蘭德爾·賈雷爾的Eighth Air Force一詩的文本細讀為我們展示了metaphor(隐喻)與ambiguity(模糊)在文學中的應用以及其所展示的詩人的想象與思辨。


在講座的最後,童明教授将思考的對象轉向了現實的生活,他向我們描述了兩個撕書的場景——中國高中生高考之後的某種“禮儀”與電影Dead Poets Society(中譯名《死亡詩社》),并指出成功的教育是快樂的創新與自主成熟的思辨,從而引導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了當今的文學教育。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童明教授與在場的青年朋友展開互動,答疑解惑。


王宏超副教授也在最後對此次講座做簡要的總結,如果把思辨更狹義地限定到文學領域的話,它是作為一種思辨方式的文學,那麼文學是什麼很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文學對我們每個人意味着什麼。我們現在各種各樣的這種學科都有它的思辨性,人類的思辨可能是一個整體的,可能随着學科的分化,讓我們越來越多地陷入到一種更加專業化的思辨的過程中,這反而可能是一種問題。如果說哲學的思辨讓人走出一種蒙昧的狀态的話,我想文學的思辨要讓人類走出哲學,走向一種更加完整的、更加感性的一種思辨的方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