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28 作者:孔冰欣;李念 來源:文彙報 |
“東方講壇·文彙講堂”曆史季第五期蘇智良依據最新研究闡釋抗戰意義 中國如不堅守亞洲格局可能重寫 本報訊 (孔冰欣 記者 李念)淞滬抗戰、平型關大捷,這是國人對抗日戰争的記憶主調,然而,從世界反法西斯聯盟而言,“人們會想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太平洋海戰、東京大轟炸等,卻很少談到中國滇西戰場密支那、松山、騰沖戰鬥的壯烈和它對亞洲解放的貢獻。”昨天下午,“東方講壇·文彙講堂”曆史季第五期,主講嘉賓、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智良教授主講了《抗日戰争與中華民族的複興》,他以翔實的數據,史學界的最新研究,從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抗日戰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讓聽衆深受震動。 90分鐘的主題演講中,蘇智良從“誰戰勝了日本”“兩個戰場”“中國戰場的反攻”“大國崛起的轉折點”等方面做了最新研究的講解。他大量引用了蔣介石日記、日本關東軍解密書信和日本戰争檔案、西方學者的最新著作以及自己的實地走訪,凸顯了中國抗日戰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東方主戰場的意義。他借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的新書《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中的觀點“中國抗日戰争是一段被西方選擇性忽略的二戰史”指出,正是中國的持久戰,遏制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北進”,使得蘇聯避免兩線作戰;而為了保證盟國實施的“先歐後亞”大戰略,擴大了中國人民的犧牲;中國在滇緬戰場的反攻,發揮了亞洲解放的作用和地位。近年來,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國哈佛大學曆史系前主任入江昭、英國倫敦大學客座教授安東尼·比弗對中國抗日戰争都有中肯客觀的評價。拉納·米特特别指出,“如果中國在1938年屈服,那麼此後的幾十年裡,亞洲格局可能完全不同。中國在二戰中的角色不僅對于中國而言至關重要,對世界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在演講中,蘇智良也發揮了他在上海城區文化研究的特長,披露了法國神父饒家駒在南市區建立難民安全區的最新研究,指出饒家駒不僅為拉貝在南京建立難民區傳授經驗,而且,戰時保護平民是上海貢獻給世界的第一個“上海模式”。 評論嘉賓、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張雲肯定蘇智良擅用大量曆史事實進行典型分析、案例解剖,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實事求是評價中國抗戰的曆史地位與偉大意義,予人理性啟發。他強調了抗戰實質上綿延14年之久,不止8年全面抗日;并強調延安精神的生氣勃勃,為當時的國人帶來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