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6-04-13 13:44:53 | 來源: 文彙報 |
原标題:任何語言消亡都是人類損失 專訪中國語言學家潘悟雲
中國語言學家潘悟雲先生。
貴州鎮遠縣報京鄉侗語采集,正在貴州民族大學進行。(制圖:薛英豔)
語言和方言文化的整理、保存、展示是語言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保護的重大意義、現實難點、未來方向等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語言學家、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潘悟雲先生。
[語言就像新鮮空氣般珍貴]
文彙報:國家和相關學術機構對少數民族 (瀕危) 語言越來越重視,有關科研項目陸續開展。為什麼這麼重視語言保護?
潘悟雲:人類自身的所有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以前,我們說,人之所以區别于動物,是因為人會制造工具。
其實不然,猿類也會制造工具,而語言才是人類的特有屬性,也是一切文化的載體。動物隻能依靠進化,能力主要來自基因遺傳;而人類除了進化,還可以依靠語言,所有創造通過語言世代相傳,于是形成文化。
人類文明史,或稱信史,就是說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才是可靠的。但文字出現不過幾千年,我們怎麼去研究文字出現以前的人類曆史呢? 語言先于文字存在,有人類就有語言。現代語言是古代語言演化的結果,通過語言演化規律,可以構拟原始人類的語言,通過不同語言之間的關系,綜合考古學、遺傳學等,可以追蹤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語言就像空氣,在人的生活中最為平常,卻彌足珍貴。人們以往不曾覺得空氣重要,現在一旦霧霾嚴重,大家才意識到新鮮空氣的寶貴。語言也是一樣,誰都會說話,可一旦語言消失,負載的文化無處可覓,我們才會感到它的可貴。語言是生命體,會經曆誕生、演化、死亡的過程。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呼籲:“語言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遺産。每一種語言都蘊藏着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将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語言的消失是不可複原的]
文彙報:您覺得,語言保護的難點在什麼地方?
潘悟雲:語言最重要的兩大功能是交際和思維。為了便于交流,我們要推廣普通話。解放以後,推廣普通話成了語言文字的最重要工作。各級部門對推普都很重視,但是往往忽視了語言的思維功能。很多人以為隻要有了普通話,方言即使消失也無關緊要,這是目前語保工作的最大難點。
人類靠語言思維,語言影響思維,進而影響文化。語言的多元,決定了文化的多元。例如,現代漢語不同于古代漢語,唐詩宋詞翻譯成白話文就失去了原來的意境。莎士比亞的原文和漢譯本,二者差異竟似葡萄酒與白開水。蘇州評彈如果用普通話來唱,就不再是蘇州評彈了。但是,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關系,往往被忽視,而這種忽視會影響到語言保護。
莫說語言保護,現在隻怕僅用錄音、視頻保存将要消逝的語言都很困難。一方面,能用純正的民族語和漢語方言說話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很多從小就沒學,根本不會說;老年人雖然會說,一些不常用的詞往往想不起來。另一方面,受過專業訓練能用國際音标記錄語言的人太少太少。
文彙報:那您認為,現在的語言保護應該朝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潘悟雲:首先,要提高全社會對語保工作急迫性的認識,其次要提高語保項目參與者的積極性,要把他們的工作列為重要的科研成果。語言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完全是在與時間賽跑,單純依靠舊有的“傳幫帶”方法已遠遠跟不上語言消亡的速度。
有些事物消失了,還可以再造。但是語言的消失一般是不可複原的。我的一個學生在貴州調查,發現隔壁村裡有個瀕危方言,會說的隻有一個老人了,她打算下次去找老人家記錄。可惜第二次再去時,老人走了,這個語言也就永遠消失了……
複旦大學正在建設“中華文明數據中心”,綜合遺傳、語言、文獻、文化學等多個學科,探讨中華文明的共同來源與共同發展。以前的民族研究,更多強調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現在,我們還要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例如,現代的漢族與藏族差别很大,但在6000年前就是一個民族,居住在現在的甘肅、陝西一帶,說着同一種原始漢藏語。我們分析現代漢語和藏語中的大量同源詞,還能提供漢藏文化同氣連枝的語言證據。我們希望“中華文明數據中心”能同全國各地緊密合作,共同探讨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特别是我們的語言數據庫建設,有助于國家語言保護工程的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