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0-16 作者:周玲 來源:文彙報
各種排名的冰冷數字并不能說明高等教育水平 不要沉迷于追求僞一流學科和僞一流大學
是否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高等教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毫無疑問,美國壟斷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絕大多數。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近來也都相繼推出了“精英倡議”、“卓越計劃”,通過“優中選優”“重點扶持”來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推動一批高水準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争力,培養一流人才,産出一流成果”。這為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回顧中國政府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這一号召的曆史,自90年代至今已經20餘年,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确實有了一些起色。但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有國際認可度的世界一流大學發展之路,要防止沉迷于追求僞一流學科和僞一流大學。
周玲
世界一流大學并沒有統一标準,但是一定都對人類文明做出各種貢獻
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對此問題,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明确的界定。從理論上而言,一所學校在不同的指标體系都應該是一流水平,這才稱得上是一流大學。
不同的人對于世界一流大學有不同的表述。哈佛大學原校長陸登庭教授在談到一流大學的概念時,曾經用四個“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生,一流的評價。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科林·盧卡斯先生認為,牛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學術研究設施、基礎建設和教學基礎設施非常發達;二是雄厚的師資力量;三是好的人文環境,來自世界各地的在學術上享有聲譽的學者和教授共同營造出一個非常好的人文環境。
總的來說,一流大學應該在學術聲望、知名學者、科研成就、學生質量等方面擁有整體的實力與優勢。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自然與藝術學院“四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錢煦教授談到世界一流大學時說:一流大學要有傑出的教授、優秀的學生、卓越的領導、明确的理念、充裕的科研經費、學科合作、優異的成果、創新多元化的團隊及國際化,要在教育研究上有卓越實力和傑出成果,擁有極高的聲譽。而且美國一流大學都十分重視大學教育及研究對社會的意義和貢獻。
浙江大學原校長楊衛也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具備大師、大樓和大學精神三大要素。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闵維方說“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學既是傳承人類文明的典範,也是探究未知世界、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沿;既是真正能夠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地,也是能夠彙聚各學科世界領軍人物的高地;既是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機構,也是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交流和友誼的橋梁。”
由此可見,雖然對世界一流大學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标準包括: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做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由此也可以發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物質基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學對文明的傳播、對人類和科技發展的貢獻;發現與研究固然是大學的核心任務,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理解力、獨立做出重大判斷的能力、向世界輸出具有責任擔當的畢業生更是大學的使命。
沒有一流的學科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學,學科生産力才是一流大學的基礎
學科是大學最基本的元素,是知識創新的源頭,也集中反映了大學教學、科研、師資等方面的實力,學科是學校發展的龍頭。學科建設是大學建設的核心,也是構築和提升大學核心競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學建設的永恒主題。
在長期發展中,世界一流大學都高度重視學科建設,通過學科來帶動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從世界一流大學學科發展來看,它們普遍重視并擁有一批一流學科。
從定性的角度看,世界一流大學整體學科水平高且有一批世界頂尖的學科,同時其學科發展方向符合科技發展前沿或經濟社會重大需求,擁有高水平的師資、能夠持續産出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科技成果、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拔尖人才。
從定量角度看,有多少個學科能夠進入世界前100,有多少個學科能夠進入ESI前1%、前1‰都是評價衡量是否可以稱為世界一流學科極其重要的指标參數。
近年來,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排行榜都普遍采用定量指标來評價學科實力,科研産出的數量和質量通過不同的權重反映了高校學科發展水平。從現實層面來看,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幾乎100%進入ESI中22個學科的前1%,哈佛、斯坦福、伯克利、劍橋、牛津等大學22個學科全部進入,耶魯、麻省理工學院有21個學科進入。
也許有人會認為大學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組織,評價大學和學科更多應該從學術影響力入手,而不應該僅憑數據說話。這樣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僅憑主觀評價的學術影響力的話,目前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中國大學也許隻有那麼兩所,中國大學何時才能群體性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與其被動等待别人改變對我國大學的印象,為什麼不可以主動采納國外大學也普遍認可的指标積極參與國際評價?
以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ESI學科排名為例,為何很多數據庫和大學排行榜會選擇用ESI作為重要的指标?因為ESI按照4個指标,從研究的生産力、影響力、創新力和發展力四個方面衡量分析一個研究機構整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生産力”用近11年論文發表的數量來衡量世界學術貢獻;“影響力”用近11年發表論文的總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數和進入排行的學科數來衡量,體現了量的積累和質的認可;“創新力”用近2年發表的論文,在最近兩個月被引用次數達到千分之一以上的來衡量,說明這項研究适應學科和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創新性;“發展力”用高被引論文占有率來衡量,高被引論文占有率=高被引論文數/論文發表數。
用這種國際可比的文獻計量學和引文分析方法來評價學科已經被廣泛接受。論文總數、總引用數、篇均引用數等,雖然其中任何一個單一的文獻計量學指标都不能全面的評價學科水平,但選取恰當的文獻計量學指标進行分析,卻能夠視野更開闊,多角度、比較全面、深入地挖掘數據的内涵,進而發現學科和大學的影響力與競争力。
那些令人驚喜或不屑的數據并不說明問題,我們應關注那些關乎本質的東西
按照目前的世界大學排名,我國的大學還沒有一所能夠跻身世界30強行列,美國新聞周刊(U.S.News)在最近發布的學科領域排行中内地有13所高校進入工科前50位,清華大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或令某些人驚喜或令某些人不屑的數字,從某一個角度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但這些冰冷的數字并不能夠真正讓世人信服實際上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我們在關注數據的同時,更應關注那些關乎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是多樣化的,不是僅僅論規模大小、論文多少、排名高低、資金投入多少就可以确定的。因而,保持并發揮每個大學自身的傳統、文化特點、學科特色與優勢,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努力塑造既有中國烙印又被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和學科才是重要的。
為此,一方面,繼續像過去那樣關注達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國際可比、可操作的關鍵性指标;另一方面,需要為創建一流大學提供更加适宜的環境、土壤和氛圍,以便我們的大學和學科不僅是數據上的形似,而且是從精神氣質方面的神似世界一流。
盡管國際上沒有統一的關于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明确标準,但已經形成了一些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評價指标體系,如ESI進入1%學科數、諾貝爾獲獎數、學術聲譽、科研産出的數量與質量、教學質量、生師比、國際化程度等。“一流”的标準是一個比較的概念,但理論上說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無論用何種指标比較它們都是一流的。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作為後發國家的高等學校為什麼不選擇運用世界公認的“一流”标準來明确自己的方向,縮短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的行程呢?!至少,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從世界公認的大學排行榜的變化中已經看到了中國高等學校群體的發展與進步。
但,大學不應被指标、排名和功利所引導,應該把眼光看向更遠。大學在關注數據、關注排名的同時,不應該視排名為指揮棒,更不應跟着排名走。大學應該有更加崇高的目标,更加長遠的追求,大學應該能夠為世界解疑答難、應該承擔其他社會組織所無法承擔的社會責任。
大學作為立德樹人的教育機構,首先,在教會學生謀生的學識技能的同時,還要教會他們追求充實、美麗、幸福的人生,而不是成為會做事的工具。
其次,大學應該能夠讓學生駐足曆史、感受人生,能夠讓學生在面對恐懼、悲傷和懷疑之時,依然擁有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勇氣,而不應該使學生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第三,傳承知識與文化、發現和研究疑難問題是大學的獨特使命,大學的每個學科的教師和學生都在努力尋求破解看似無解的難題,哈佛、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這些世界一流的大學始終緻力于能夠改善與造福人類生活、增加人類幸福的科學研究,他們對一些極具挑戰性的世界難題給出了答案。而這并沒有使他們停下探索的腳步,探究答案的同時又産生了新的疑問,不斷産生的疑問和不斷的探究又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與發展。
大學、政府和全社會的急功近利并不能使我們建成一流大學
當然,一流學科建設要注重傳統與特色,要注重完整的學科格局和相互的支撐與協同。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曆史、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戰略規劃,形成了一流大學多元化的學科建設模式。
如果對學科建設模式進行解剖分析,可以發現世界一流大學并不是學科齊全的大學,如果從學院和學科設置的維度來看,哈佛大學學院設置比較齊全,法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和醫學院實力強勁,工學院發展相對滞後;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發展比較均衡,特色學院占有相當的比重;麻省理工學院學院數量不多,優勢集中在理工領域,工學院排名顯赫,其他學院也具有一定的實力。由于學院設置的集中和精煉,深入到學院内部從學科的視角可以發現綜合性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特征,不論是從單學科性技術學院發展起來的麻省理工學院,還是開始就以綜合性發展為追求目标的哈佛大學,經過長期的積累,基本上都形成了文、理、工、商、法、醫、管等學科相對完整的學科格局。而且,綜合并不表示齊全,不論從學院視角還是學科視角來看,并沒有一所大學涵蓋了所有的學科。學科水平與學科規模沒有必然的聯系。
從結構而言,世界一流大學的主體學院都是文理學院,各自又都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專業學院,學院整合度高,包容量大,内涵豐富,對應到學科上就體現為基礎學科是學科發展的源頭,是應用學科發展的後盾和前提,也預示了學科未來發展的潛力;主幹學科是特色學科,其力量雄厚成為大學的王牌學科。平衡的學科分布有助于維持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且不至于破壞各學科間的平衡。麻省理工學院的平衡體現于各學科的協同。19世紀3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工科獨大,經過改革實現了由工學院向理工學院的轉型。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各學科協同發展,提煉出與衆不同的人文學科内涵,培植了與工程、科學及技術直接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成就了其人文學科不輸于其他學校的領先地位。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因為世界一流大學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成的,急功近利是無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當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也需要大學、政府、社會抱有平和的心态,急躁冒進建不成一流大學。可以想象,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過程會很漫長,但即便再漫長,也值得我們所有人期待和向往。
(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