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年6月8日
【核心提示】張斌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的語法思想既有寬闊的理論視野,又符合漢語實際,在整合中西語法學理論、吸納傳統語法學精華、開拓現代語法學的新境界方面,成績卓著。張斌語法思想的研究是一個綜合與交叉的論題。
《張斌語法思想研究》一書是吳曉芳在其博士論文《張斌語法思想研究》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出版時增加了“張斌先生口述”。細讀《張斌語法思想研究》,深感該書作者的學術智慧,從中更能領略張斌語法思想的學術厚重感和前衛性。該書可以說是張斌語法思想研究的新開拓,也是當代語法學家學術思想研究的新開拓。
串聯珍珠,凸顯語法思想亮帶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語法研究中,張斌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諸多問題都做了充分的論述,成果繁多,那些如珍珠般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如何串聯成為難點。該書作者的導師林玉山教授曾經緻信求教于張斌教授。張斌教授就此建議:“既然談到我的語法思想,有幾個問題的看法必須論及:1.對60年代通行的‘詞彙語法範疇’的看法。2.在分類問題上,主張區分基礎和标準,這一觀點涉及對詞的看法,對區分詞類、區分句類、區分複句類别的看法。總之,這一思想貫穿分類的許多問題。3.處理詞的兼類問題,不同于朱德熙的看法,我曾提出自己的主張。4.析句的方法,提出‘修飾語不影響句型’的主張。5.複句的分析,有許多不同于一般教材的觀點。并非我的看法是最正确的。我隻是認為以上這些方面最能代表我的觀點。這些方面不涉及,就有‘顧此失彼’之嫌。”圍繞以上五點,作者以20世紀50年代漢語詞類問題大讨論以來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狀況為背景,把國外語言學理論、國内語法學家的影響和張斌本人的語法研究結合起來,梳理出張斌詞類理論、析句理論、三個平面理論等的思想軌迹,并指出張斌語法思想生成、發展、變化的内在理路和時代意義,同時考查張斌語法研究的特色、語法思想的地位、作用和影響。這樣的謀篇布局,體現了該書“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的特點。
評述結合,走出述易評難的瓶頸
對一位學者的專題研究,最忌諱隻述不評,那将大大降低研究的學術價值。對一位健在的學者做專題研究,更需要有眼光、膽識和學養,書中對張斌語法思想的生成、發展的描述,對張斌語法研究成就的總結和評價,客觀公正,實事求是,體現了現代科學的批判精神,頗具膽識和見地。
例如:在“張斌詞類劃分标準觀”章節中,作者分别從“提倡廣義形态論”、“從廣義形态分類說到單一功能分類說”、“對‘詞彙·語法範疇’的看法”、“張斌對詞類的劃分”、“張斌談兼類問題”五方面進行論述。在叙述中,讀者可見張斌詞類劃分标準觀的發展過程,以及張斌詞類劃分标準觀的形成、發展變化的理路和時代、學術背景。
在每一小部分的叙述後,都有一個小結評價。在整個章節的末尾,還有一個整體的小結評價。該書作者認為:張斌對詞類劃分标準問題的研究具有不斷向縱深發展的特點,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思索和探求中,他将語法功能看做是劃分詞類唯一标準的觀點不曾改變,他所運用的方法和理論視角卻有許多突破,這與時代所提供的理論資源有緊密的聯系,國内、國外、前人、時賢的研究都曾給張斌以啟發。從1950年開始,張斌對“功能”的理解不斷加深:從“詞與詞的結合能力就是功能”,詞在句中的職位隻起輔助作用,到“詞的語法功能首先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上”;從質疑“詞的語法功能首先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上”,到“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連屬功能”,把功能的解釋從句法層面拓展到語用層面;從反思“詞彙語法範疇”,到提出“意義是基礎、功能是标準”。張斌的研究在經曆了繼承、吸收的過程後,最終在理論上、方法上和實際運用方面取得突破,推進了漢語詞類劃分标準理論的研究進程。
把張斌的詞彙劃分标準理論放到具體的曆史條件下評價,客觀、公正。這樣的小結中肯、精到。
“修飾語不影響句型”是張斌句型理論中的一個著名的論斷,得到了諸多學者如呂叔湘等人的認同。盡管對修飾語是否影響句型,學者們已做過探讨,但由于所處時代的原因,學者們的研究方法都與語料分析無關。作者提到了“基于語料庫的句型研究方法”。基于語料庫的統計和分析表明:漢語最常見的句型是狀+主+狀+謂+賓、“某些句子中的定語同樣有區别句型的作用”。這就是說,在真實的文本中,定語、狀語是句型成分。這個結論與50多年前的《漢語知識》一書的觀點一緻,但與張斌、呂叔湘等學者的研究不一緻。該書作者提出了頗具創新意識和理論價值的思考。
以點帶史,重視史料的挖掘
張斌語法研究的時間長、跨度大,幾乎涉及語法研究的各個方面。該書作者在叙述張斌語法思想的來龍去脈、産生、發展、影響的時候,特别是在評論其觀點的學術價值時,都把它放到具體的曆史背景、學術背景中,與前人比較、與同時代走在學術前沿的學者比較、與後來者比較。該書作者不遺餘力地去收集材料,書中彙集了迄今為止語法學界的諸多研究成果,反映了語法學的發展軌迹,熔資料性、學術性和知識性于一爐,對于初學者、專業研究人員都不無裨益。此外,林玉山、馬重奇、齊滬揚三位教授的序言,分别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張斌的語法學思想、了解張斌的學術人生打開了不同的視窗。
“張斌先生口述實錄”極具史料價值。在“對漢語語法問題的讨論”中,張斌談到了自己研究中的18個問題及研究心得。在“對語言學家們的回顧與評價”中,張斌提及與胡裕樹的合作情況,與前輩學者呂叔湘、方光焘、陳望道、黎錦熙諸先生的往來,與邢公畹先生的争論、與朋友的來往以及電大本《現代漢語》教材的編寫情況,還回憶了“在《觀察周刊》工作的日子”和“走上語法研究之路”。另外,張斌還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講述了現今的家庭情況、個人的興趣愛好,并對自己的人生做了小結:“我的九十歲有三個階段,三十、三十、三十”,“三個階段,求生,求安,求得”。在此,作者以口述史的形式記錄了張斌語法研究的理論、方法、心得,張斌與前輩、同事、朋友的往來、張斌的生活經曆及對生活的種種體驗,極具史料價值。借助這份訪談實錄,我們能夠更透徹地理解其語法思想,也能更透徹地理解那一代學人、那一段不短的漢語語法學史。這份訪談實錄能給嚴肅的學術專著增加一些生活氣息和一代學人的人生觀照。
個案描寫,具有學派構建價值
我國第一部文言語法著作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模仿拉丁語體系。我國第一部白話語法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模仿納氏文法。兩部語法著作,開創之功不沒。但也導緻我國漢語語法研究長期以來走上模仿的道路。後來的語法學者力圖跳出模仿,借鑒和運用西方語言學理論尤其是西方語法理論,建立反映漢語特點的語法學,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果。遺憾的是,在漢語學界,還很少看到像西方那樣林立的語法學派或語言學流派。筆者在1991年曾倡言:中國語言學流派的研究,應該将“個例描寫與廣泛調查相結合”。吳曉芳所做的探索與筆者想法不謀而合,她為漢語語法學流派或中國語言學流派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個例描寫的典型案例。對此,馬重奇先生指出:“張斌先生是我國當代語言學界的旗幟性學者,他在漢語語法學領域裡辛勤耕耘近六十年,從語法研究到語法教學,成果豐碩,遍及語法學領域的方方面面。不僅如此,他還卓有成效地把邏輯學、符号學、心理學、韻律學、信息論、系統論等相關學科滲透到漢語語法學中,為漢語語法學引進新觀念、新方法,開辟了漢語語法研究的新領域。張斌語法思想從産生、發展到成熟,是随着中外語法學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從形式主義到功能主義轉化的大勢下,張斌語法思想都有特殊的理論建樹。”
張斌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的語法思想既有寬闊的理論視野,又符合漢語實際,在整合中西語法學理論、吸納傳統語法學精華、開拓現代語法學的新境界方面,成績卓著。張斌語法思想的研究是一個綜合與交叉的論題。張斌的語法研究不僅涉及語法學中的詞類問題、語法分析問題、詞語的結構分析問題、詞的用法等,還借鑒和運用與語法學相關的心理學、邏輯學、符号學、信息論、交際學、韻律學等理論研究漢語語法,此外還涉及現代漢語語法教學和教材(語法)編寫。
盡管張斌在現代漢語語法學史上的傑出貢獻已為學界所熟知,但對張斌語法思想的研究一直分散在語法學的不同具體研究領域,對張斌語法思想研究明顯不足。中國語法研究的派别不明顯,與缺乏對頂尖語法學家的系統研究有關。從這個角度看,吳曉芳《張斌語法思想研究》是第一部對一位健在的并依然活躍在語法學界的當代語法學家的語法思想做專題研究的專著,做這樣的科研項目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張斌對所讨論的語法問題持兩種态度:一是對問題加以分析,試圖找出症結所在,但沒有作出結論,分析問題隻是為進一步解決問題提供條件;二是在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答案,以便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時隔半個多世紀,現在回頭看張斌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準确,分析的方法是不是科學,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恰當,……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把張斌及其語法研究放到曆史和現實的維度去讨論,這是一個牽涉面很廣的問題,難度頗大,但該書作者成功地嘗試了。她通過對語法學家的個案研究,從中透視出了漢語語法研究的曆史脈絡和現狀,對漢語語法、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流派的研究都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