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12月出版
内容簡介
北洋時期清内閣大庫檔案被當作廢紙賤賣。引起了羅振玉等人的注意和重視,遂有了“八千麻袋檔案”的拯救與轉手,明清檔案由此進入公衆視野,有志之士便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搶救、保護和整理工作。本書通過史料的挖掘與梳理,還原了這一複雜的過程,展現了具體詳實的細節,對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清華大學曆史系和禹貢學會等機構及其人士先後參與明清檔案的保管和整理做了細緻的探讨和闡述;并在史實構建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意義闡釋,剖析了整理方法的運用與變化,揭示了檔案思想的積澱和升華,闡明了檔案整理的經驗與教訓。明清檔案整理的影響逐漸深入人心,而其作用也日益突出,并成為了中國檔案學形成的推進因素和重要内容。
作者簡介
張會超,男,1978年出生于河南省郾城縣,先後就讀于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檔案學系副教授,兼任中國檔案學會檔案學基礎理論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檔案學基礎理論(中國檔案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課題,并在海内外發表學術文章四十多篇。
内容簡介
北洋時期清内閣大庫檔案被當作廢紙賤賣。引起了羅振玉等人的注意和重視,遂有了“八千麻袋檔案”的拯救與轉手,明清檔案由此進入公衆視野,有志之士便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搶救、保護和整理工作。本書通過史料的挖掘與梳理,還原了這一複雜的過程,展現了具體詳實的細節,對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清華大學曆史系和禹貢學會等機構及其人士先後參與明清檔案的保管和整理做了細緻的探讨和闡述;并在史實構建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意義闡釋,剖析了整理方法的運用與變化,揭示了檔案思想的積澱和升華,闡明了檔案整理的經驗與教訓。明清檔案整理的影響逐漸深入人心,而其作用也日益突出,并成為了中國檔案學形成的推進因素和重要内容。
作者簡介
張會超,男,1978年出生于河南省郾城縣,先後就讀于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檔案學系副教授,兼任中國檔案學會檔案學基礎理論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檔案學基礎理論(中國檔案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課題,并在海内外發表學術文章四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