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tyle="color:#ff0000">鄧正來教授來我院做“全球化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知識轉型’”講座</font>
發布日期: 2009-10-26 作者: 浏覽次數: 779

1023下午,複旦大學特聘教授、複旦大學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正來先生來我院作報告,題為“全球化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知識轉型’”。報告會由著名曆史學教授蕭功秦先生主持,我院院長蘇智良教授出席并緻辭。鄧教授以中國與世界知識結構、中國三十年來的發展為背景展開論述。他認為中國與世界知識結構是脫節的。中國雖然進入了世界,但一直以來在世界遊戲中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1978年改革開放,嚴格地說是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才真正進入到世界結構中去。我們依據的進入原則是主權平等,但僅僅依靠這一原則,中國隻能接受世界遊戲的既定規則、制度,而無法享有可能參與、修訂、重訂、廢棄甚至制定新的遊戲規則的權力。這三十年來,中國在對自身的、世界的關乎未來的理想途徑上沒有貢獻。因此,中國雖然不再封閉,與世界緊密聯系,但在世界舞台上仍沒有發言權。在思想脈絡這一問題上,中國缺乏對思想根據本身的思考,沒能提出自己的哲學和新的哲學觀。中國雖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對發展理論沒有貢獻,缺乏制度創新能力。因而我們必須重新檢讨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進而,中國這三十年來經濟确實發展了,但西方卻對中國的發展持懷疑、否定态度,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社會科學沒有能力把中國成功的這一客觀事實解釋清楚。鄧教授認為,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發展有三大障礙,即西方化、惟學科化和狹隘的知識地方主義。在西方化上,中國社會科學經曆了引進、複制和與國際接軌三階段,但一直都隻是拿西方人的概念框架回答中國人的問題,丢失了中國的主體性。惟學科化則把整體的中國肢解了。中國存在的問題具有複雜性,無法從單個學科的角度去解釋。狹隘的知識地方保護主義分割了中國,也阻礙了中國社會科學的整體性發展。鄧教授最後強調,中國不是西方演進下的、中國古人演進下的、意識形态演進下的中國,中國必須提出自己的關于中國未來、世界未來的理想途徑,必須在這一問題上做長期的、深度的研究。鄧教授的精彩演講受到博碩士生的熱烈歡迎,同學們接連提問,和鄧教授就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讨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