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至28日,“蘭波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我校徐彙校區文科實驗樓光啟學術報告廳1103室舉行。會議由人文與傳播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創新團隊、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共同主辦,分為蘭波詩歌的現代性、蘭波與法國二十世紀文學、蘭波在中國的譯介與接受三大議題,國内外十餘位法國文學研究專家就此發表演講,吸引了近百位校内外師生、法國文學愛好者前來參加,并展開熱烈讨論。
27日上午,副校長蔣明軍緻歡迎辭,拉開研讨會帷幕。首場研讨會由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董強教授主持,法國前總理、詩人、文學評論家多米尼克•德•維爾潘率先發表《被詛咒的蘭波或不可能的逃離》主題報告,将蘭波多年來引人關注的原因歸結為包括自身生命和現代性的“過客”身份,并探讨了蘭波後繼者對于他離開詩歌這一事件的不同結論。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黎四大名譽教授皮埃爾•布呂奈爾根據蘭波“在古代與現代之間來回擺動”的特點,結合詩人的成長經曆和創作文本,以《蘭波的古代與現代》為題發表演講。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秦海鷹教授主持了下午上半場研讨會,董強教授發表《對蘭波的回應:現代與反現代——以昆德拉和亨利•米肖為例》主題報告,闡釋文學與音樂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關聯性,蘭波詩歌所代表的美學之外,還意味着由内向外地表現内在的生活,中國社科院編審、博士生導師餘中先教授和秦海鷹教授分别由此展開讨論。意大利巴裡大學名譽教授喬瓦尼·多托利則以《蘭波與科學》為題,針對蘭波在 “詩人生命的最後一刻”的科學寫作嘗試,重新探讨蘭波作品的深刻意義。下半場由餘中先教授主持,秦海鷹教授發表《晦澀與清晰——經受漢語考驗的蘭波》主題報告,鄭克魯、中地羲和、李建英等與會教授就漢譯蘭波詩歌的量詞增加等問題展開進一步讨論。
28日上午,華東師範大學袁筱一教授和東京大學中地羲和教授從比較文學視角出發,分别以探讨蘭波在中日兩國現代文學時期的譯介與接受,以及對于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産生的影響,由鄭克魯、徐真華等教授評述。下午場研讨會由史忠義教授開場主持,延續了上午場的比較研究視野。中國人民大學的王以培先生結合具體案例,分享了自己翻譯蘭波作品的心得。索邦大學教授貝爾納·弗朗科着眼于“奧地利蘭波”特拉克爾,并從具體的比較研究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李建英教授發表了《論蘭波在中國的接受》主題報告,總結了國内對于蘭波的譯介成果,提出翻譯塑造的蘭波形象尚不足以體現其複雜性,有待完善,同時關注顧城、海子等和蘭波類似的創作者及其對于文學現代性的貢獻,認為相關比較研究仍有待推進。最後,喬瓦尼•多托利教授進行了評述,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讨會就此圓滿結束。
本次研讨會為國内第二次蘭波學術會議,是“蘭波詩歌與詩學研究”國家社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言人與評議人兼具,輔之以師生自由提問,關于蘭波的種種問題與思緒在此相遇、沖撞、融合,化為未來蘭波學術史中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