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當代中國的曆史闡釋學派“曆史闡釋的真理之源”學術研讨會在上海舉行
發布日期: 2017-04-28 作者: 浏覽次數: 707
 來源:社會科學報      時間:2017-04-26

  曆史闡釋意義上的相對主義是一種古老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流派,影響極其深廣。從理論邏輯來看,曆史相對主義最終會導緻曆史懷疑主義,成為曆史虛無主義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在哲學和曆史學的對話中,深入剖析曆史相對主義的理論特質,澄清曆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認識本源,探究曆史闡釋的真理之源,提出具有時代特征、推動社會進步的标識性概念和命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曆史闡釋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4月22—23日,“曆史闡釋的真理之源”學術研讨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就“‘人人都是曆史學家’命題辨析”、“曆史大勢與碎片關系辨析”、“曆史文本與文學文本的關系辨析”、“曆史闡釋的邊際問題和基本原則”、“曆史闡釋的客觀性與相對性”、“曆史闡釋與曆史價值觀”、“唯物史觀語境中的曆史闡釋”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讨論,對構建當代中國曆史闡釋學派的基本原則和發展方向達成共識。

  唯物史觀為曆史闡釋提供了方法論原則

  構建當代中國曆史闡釋學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上海财經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張雄認為,對于曆史的真理性闡釋,關鍵在于堅持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為人類理解曆史本質、讨論曆史主體提供了一整套新的闡釋原則,其價值就在于超越了從抽象、觀念、精神、主觀角度定位曆史本體論的形而上學,将曆史本體論定位為人,即從事現實生産和在生産的人,并從現實的人的活動出發,讨論人類曆史的過去與未來。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馬敏強調,探索曆史之真,需要以唯物史觀為方法論原則。就曆史闡釋而言,要看到其所具有的客觀性、深刻性、多樣性特質。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曆史學院教授孫江提出,構建當代中國曆史闡釋學需要反思四個方面的問題:真理問題、曆史概念問題、曆史叙事的問題以及曆史倫理的問題。唯物史觀、民族國家史觀、文化史觀是當代中國曆史闡釋學必須認真對待的思想資源。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孫遜提出,按照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原則,任何一個文本都包含無限的可能性,但在文本闡釋中,要注意适度闡釋與過度闡釋、合理闡釋與強制闡釋的問題。衡量文本是否闡釋過度,關鍵取決于文本所描寫的事實是否是實實在在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善于提煉标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讨論”。這為未來一個時期的曆史闡釋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唯物史觀指導下,主動設置議題,提煉标識性概念,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曆史闡釋學,前景廣闊。

  曆史闡釋的多維度反思

  從多維視角出發,剖析曆史相對主義、追問曆史闡釋的真理性、探讨曆史闡釋的認識論規律、對各類思想資源進行批判吸收,意義重大。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認為,無論是“後真相時代到來”還是“民粹主義”,基本上都是“壞的主觀性”的基本表現。伴随着人類曆史的進程,一戰後,理性主義的興起以及啟蒙精神的弘揚,意味着原來對整個現代文明起支撐作用的宗教、道德和實體性規範全部失效和瓦解了。随之而來的是主觀性崛起,“壞的主觀性”無限制發展起來,“壞的主觀性”集合取代冒充實體的東西和普遍的東西。但值得注意的是,主觀性機制當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必然導緻其趨于瓦解,這将意味着,某種實體性、真理性、本質性的東西将再度出現。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蕭功秦提出,要真實地審視相對主義和結構主義,關鍵在于揭示其背後的思想邏輯。西方主流學界陷入理性主義、解構主義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理性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态度。西方理性主義自身存在着諸多問題,存在着“壞的理性”和“好的理性”。就前者來說,即人們浪漫的願望、激情或者非理性的情緒,卻以理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用理性的概念邏輯來論證,掩蓋實質上是浪漫主義的東西。就後者而言,這種理性就是常識理性,用常識理性、世俗理性來分析問題,它是經得起檢驗的。這種理性最大的特點是把曆史背景和産生問題的條件結合起來思考。

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陳恒認為,在曆史研究領域,曆史闡釋不斷制造出各種各樣的觀念,從而促進知識的生産。世界發展、人類認知的無限性,決定了曆史探索的複雜性。此種曆史探索又決定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多樣性。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曆史解釋——概念路徑的曆史解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提出,在曆史闡釋中,應該關注四個限度:曆史闡釋的主體限度;曆史闡釋的價值限度;價值評價的曆史限度問題;曆史叙述的限度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臧峰宇認為,從唯物史觀出發讨論曆史闡釋的真實性問題,核心在于确立曆史闡釋的限制性原則。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董立河強調,思辨的曆史哲學對于曆史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思辨曆史哲學的方法論意義在于,人類心靈不可能永遠滿足于混亂多變狀态,而是要不斷追求曆史真實,由此為我們提供健全合理的世界觀和曆史觀,重新樹立人類對于曆史(未來)的信心。

  在共識中推動當代中國曆史闡釋學的架構

此次研讨會就如何展開曆史闡釋達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識。第一,曆史是事實,不是想象。絕對的相對曆史主義所理解的曆史,是想象的曆史,企圖以無邊界的想象替換知識的流動和進步,為想象曆史、以個人經驗伸張曆史提供根據。其問題就在于,錯誤地處理了事件與事實、記憶與事實的關系。第二,曆史是大勢,不是碎片。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曆史記錄的是發展大勢,是曆史規律的探索和确證,而非碎片化的個人經曆和記憶。曆史大勢由三個方面構成:決定或影響曆史進程的實踐;人類及民族社會的生存狀态;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第三,曆史研究不僅僅是對事實的細節及碎片的挖掘,也不僅僅是對事件記憶的鞏固與刷新。它的根本意義是把握曆史大勢、發展曆史規律,為當下人的行動指明未來。第四,強制闡釋的曆史不是曆史。強制闡釋的核心要點在于,背離曆史事實,颠覆曆史基準,以前置立場和模式,對曆史作符合論者前置結論的闡釋。在曆史闡釋中要警惕以下問題:簡單搬用曆史學理論以外的其他理論強加于曆史研究,以文學想象和虛構取代曆史實際,以文學叙事代替曆史描述,以個體雲集的文學話語強制曆史。第五,曆史闡釋的目标在于追求确定性;必須從曆史事實出發;曆史研究應該講大勢,追求發展規律;要注意曆史闡釋的可公度性;應遵從曆史闡釋的大多數原則。

此次研讨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上海師範大學、複旦大學主辦,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承辦。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複旦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