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發布時間:2017-4-11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東京印象”
——訪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孫遜
古代文學與城市關系密切,文學作品反映城市面貌,城市變遷影響文學作品。開封作為北宋東京都城的形象與印記更是如此,“東京印象”不僅是後人了解北宋東京城真實面貌的一面鏡子,也為中國古代都城文學研究提供了獨特案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孫遜圍繞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東京印象”這一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中國社會科學報》:古代文學作品中最早展現開封風貌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早期文學作品有哪些類型?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當時怎樣的都城風貌?
孫遜:作為北宋國都,開封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曆史文化所産生的深廣影響主要表現在它開啟并完成了中國古代的城市變革,徹底打破了唐代坊市制,為城市的繁榮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掃清了道路,也為文學的發展和新文學樣式的出現提供了無限可能。
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開封,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史公的《史記·魏公子列傳》。戰國時期,開封稱大梁,是魏國國都,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被多次提及。但太史公對這座都城的風貌并沒有作太多的正面描寫,隻是作為一個地理符号出現。開封都城風貌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是從北宋開始,特别是南宋時期,人們往往把故國之思投射到對開封城的追憶上。這類作品大緻分為三類:傳統詩文、話本小說和城市筆記。在傳統詩文中,新起的詞和原有的賦對開封的都城風貌着墨較多,柳永表現汴京繁華的詞,周邦彥的《汴京賦》便是代表,這些詞賦實時描寫了他們當時看到和感受到的汴京風情;話本小說比詞賦更細膩地表現了開封的城市風貌和市井生活,但由于它多誕生于南宋和元,故以一種追憶的方式展開;以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為代表的城市筆記,則更全方位地展現了開封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三種文學類型相互交替、互為補充,為我們保留了古都開封的全息圖景。
《中國社會科學報》:大量展現開封都城形象的文學作品多出現在北宋以後,那麼這種曆史間隔在不同時期文學創作的都城叙述上體現出了怎樣的差别?就其反映北宋曆史時期都城風貌的真實性來說,有多大價值?
孫遜: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開封都城形象是在北宋以後,但又可将其細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南宋和元代,二是明清時期。僅以小說為例:宋元話本中以東京為背景的作品很多,《宣和遺事》《張生彩鸾燈記》《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等,它們相對真實地反映了北宋時期開封都城的曆史風貌,并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構成了一種圖文互補和文史互證的關系。到了明清時期,一方面出現了“東京故事”的虛化表現,如包公故事、《水浒傳》中的東京描寫隻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或是政治權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則是開封城市面貌和城市性格的重塑,代表作是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李綠園的《歧路燈》,它基本采用了寫實手法,可視作是18世紀的開封風土生活志。所以,這兩個時期的東京描寫既有延續,又有間隔:宋元時期的東京描寫比較接近北宋時期的都城風貌;明清時期的東京描寫既延續了“東京夢華”筆法,變得更加虛化,又延續了寫實筆法,重塑了18世紀開封的城市面貌和品格。
“東京”意象反映故國之思《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何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北宋東京以一種意象性方式反複出現?人們對于東京城是一種怎樣的曆史記憶?
孫遜:我想首先需要說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意象。如前所述,出現在北宋以後文學作品中的“東京”意象,基本上是故都意象,即一種已經逝去的昔日繁華都城意象,就如同《東京夢華錄》書名所暗示的,是夢中的繁華,它引領了後來一系列“夢華”體城市筆記。在我國古代,前後兩個不同時期的都城,往往會構成古代文學作品反複描寫的一對“雙城”,最典型的就是汴京和臨安。對于生活在北宋時期的人們來說,汴京是他們的自豪和驕傲;而對于生活在南宋的人來說,汴京則是他們寄托故國之思和故都之思的精神家園。所以,汴京作為故都意象,反複出現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文學作品之中。類似的還有南京和北京,南京也被烙上了一種感傷的曆史情懷,深深地滲透在《桃花扇》《紅樓夢》及清代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一座都城成為昔日繁華的民族集體記憶之後,它會成為文學作品反複描寫的對象,成為都城繁華和悲情的雙重載體。人們對北宋汴京以及其他故都,都是以一種對昔日繁華的追憶和繁華失落後的感傷保存在文學文本中的。
文學作品中的城市書寫蘊含豐富信息《中國社會科學報》: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開封都城,為我們了解一個時代提供了怎樣的價值?城市文學角度可以對古都開封研究做出怎樣的拓展?
孫遜:城市不隻是一個地理空間,它還包括在這個空間生活着的人,在這裡發生着的事,以及這片土壤上傳承着的曆史和文化。因此,文學作品中的城市書寫,包含着遠比地理空間更為豐富、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和物質、精神生活内涵。閱讀和研究文學作品中的城市意象,不僅可以拓展文學研究視域,也可以為城市研究提供素材,同時它成為了城市群體共享的生活經驗和文化想象,使生活于同一城市的新老市民獲得共同的文化認同和立場,進而為建立城市共同體提供文化保證。
關于從城市文學視角對古都開封展開研究,我的建議是,進行圖文互文研究,不要孤立地研究《東京夢華錄》,可以把它和《清明上河圖》結合起來,同時不要隻關注《東京夢華錄》,還要關注《歧路燈》,前者是11、12世紀汴京風貌的忠實記錄,後者是18世紀開封真實的風土生活志,把它們一起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全面地觸摸和了解開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