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 晴 1-10度
預感這裡快要成網紅打卡地了
蘇曉是我的親師弟,前同事,老朋友。
當然,他現在的頭銜是檸萌影業的創始人和CEO。貨真價實的業界大咖。
今天他是陪着公子過來考察溫影的。蘇公子愛好影視創作,大學專業就是影視編導,快三年了,沒學夠。根據蘇總判斷,我們的電影制作專業應該符合孩子的學習目标——入學即入行。“這一行不講究文憑,在上海,能學制作的也就是這裡了。”這是蘇曉的原話。
今天他們花了将近一小時,由我的同事Rain帶領,把四個樓面一一看過之後,小夥子肯定地點點頭:嗯,就是我想象中的學校,很高端。
看着窗外的草坪上正在拍攝的學生,再聽到這句話,足以把我一天中遇到的煩心事統統消解掉。
謝謝師弟推薦,謝謝蘇公子的信任。
電影制作專業在學習自然采光
允許老人懷個舊。
當年,我是蘇曉的師姐的師姐,我們仨都是上海師大中文系的碩士;他的師姐小楊是我的閨蜜。他們都在教育台新聞部的時候,我在上海電視台做新聞評論部主任,小楊把蘇曉介紹給我認識,說,你們肯定有共同語言。
我第一次見他,大約是應邀去教育台講課(也可能記錯),話題是關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怎麼做之類~~其實,我也不過是剛剛做了一兩年的深度報道而已,居然也敢跑去指指點點。
那時候,做深度報道的人就像今天李子柒、丁真的推手那樣,很受待見;而且我們都是不分晝夜的為選題而戰,内心燃燒着熊熊的新聞理想。
那時候,蘇曉很羨慕上視的專業性和平台影響力;我則感覺他很努力,很熱愛電視,也很看好他。
後來我去辦生活時尚頻道的時候,他正好有意轉會,很想入夥,我們一拍即合。但此事一波三折,最戲劇性的一幕是,蘇曉交了辭職報告後,有一天,他把辦公用品都搬來了,以示決心;結果,就在當天,竟然被台領導以組織的名義叫回去了。可見,教育台對他之器重。
首轉失利。
第二年,他還是想來上視,我則繼續大力支持,還自以為是地跑去和他的領導友好協商,結果,他領導說,我看你也不錯,你到教育台來吧。
哈哈,我至今記得當年的尴尬場面。
後來,蘇曉是怎麼成功轉會的,我記不清細節了(剛好省略幾千字)。總之,他如願來到了名噪一時的橙色标記的Channel Young,成為了我的同事。
我們在ChannelYoung的交集并不是很長時間,我就去了美國訪學一年;同期,他在Channel Young 做得如魚得水。後來又去了SMG的影視劇中心。
我們的第二段交集在東方衛視。這次是正式成了搭檔。我們倆搭檔的兩年有點不巧,頻道定位被頻繁修改,我們為此白費了很多功夫,基本上創新無果。挺有成就感的也就是在汶川地震期間的24小時新聞報道版面,此舉為東方衛視掙回了省級衛視中的新聞立台形象,頗受業界好評。那時,他就表現出了對劇情類制作的濃厚興趣,以及對做一個獨立制片人的強烈向往。
而我在衛視的後期,天天為日趨老化的電視受衆群體瞎操心,暗自預測電視的未來很不樂觀,渴望找到一個市場化的聚集年輕人的新媒體平台,探索新世界。
09年離開電視行業之後,我去了土豆網,我和蘇曉也就此别過。在此之後的幾年,他也轉換跑道,專攻電視劇,并逐漸成為行業的領軍人物,并創辦了檸萌影業,《小别離》、《小歡喜》、《三十而已》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從他手中一一出品。
其實,我很少看電視,最近幾年也并沒有完整看過任何一部長劇。但我深知蘇曉正在從事他熱愛的事業、并且很成功;當然,也是很忙,基本上我們一年見不了兩次。
所以,我今天在溫影迎接他的到來,竟然有一種鄉親般的期待,感覺自己終于又可以為一個發達的老鄉做些什麼了。
此刻一邊碼字,一邊還在想,也沒跟他打招呼,就這麼公開借用名人光環,是不是不合适啊?
再一想,反正他平日裡叫我“阿姐”,這千把字也句句是實話,先發了再說吧。希望沒有給他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