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海社聯公布了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拟表彰名單,我院共獲1項學術貢獻獎,7項優秀成果獎。
學術貢獻獎獲得者為我院朱瑞熙教授,這是繼張斌、鄭克魯教授之後,我校第三位獲得學術貢獻獎的學者。朱瑞熙教授是中國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率先提出準确評價宋朝曆史地位,引發學界關注。他彙聚一批宋史研究者,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宋人文集、《全宋筆記》、方志和碑刻等一系列文獻,産生深遠影響,發展并鞏固了上海師範大學作為宋史研究的重鎮地位。朱瑞熙教授的代表作《朱瑞熙全集》共分八卷,收錄朱瑞熙先生學術著作二種,論文集一種,辭典詞典二種,合作著作六種,古籍選譯一種,各類文章一百八十五篇。其中,很多學術論著,是國内相關研究的開拓之作;部分學術論著,糾正了前人的成見和不正确觀點;部分學術論著,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大大地向前作了推進。他的大部分著作,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是後人進入宋史研究領域需要的必備之作。
唐力行教授的《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徐時儀教授的《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增訂本)、張劍光教授的《宋人筆記視域下的唐五代社會》和施晔教授的《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獲得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唐力行教授的《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是“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的導論,記錄了該研究團隊20年來對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互動關系艱難探索的曆程,是對該課題全面的學術總結。
徐時儀教授的《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增訂本)是迄今第一部貫通古今探讨古白話詞彙的專著,旨在緊扣詞彙系統,點面結合,闡明詞彙是一個受社會因素影響的多元異質系統,在揭示文白演變内在規律和不同階層雅俗文化相融合的價值取向等方面具有筚路藍縷的開拓性。
張劍光教授的《宋人筆記視域下的唐五代社會》深入探讨了筆記所反映的唐五代時期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社會生活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标志,所有這些變化為其後宋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打下了基礎。
施晔教授的《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專注于“中國風”(Chinoiserie)這一流行于啟蒙時期歐洲的獨特藝術風尚,采用文化史研究的方法,圍繞“公司與中西文化交流”,構建起啟蒙時期歐洲“中國風”的基本樣貌,并緊扣公司與“中國風” 相輔相成、興衰與共的關系提出“中國風”是海上絲路國際商貿的獨特副産品和文化現象,是被歐洲人按自己的文化品格、審美趣味或政治意圖塑造出來的神秘而浪漫的想象。
宗守雲教授的《積極反叙實動詞與消極反叙實動詞——以“當”為例》、宋莉華教授的《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中西對接》、劉子奎教授的《卡特政府防核擴散政策的考察》獲得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宗守雲教授的《積極反叙實動詞與消極反叙實動詞——以“當”為例》深入解析了謂語動詞“當”語義上的兩種類型,并指出反叙實動詞的兩分,不是個别現象,而是存在一個聚合系統。
宋莉華教授的《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中西對接》通過鈎稽小說術語的曆史,回答了中國原有術語“小說”如何實現中西對接和古今轉換,生成為現代學術新語之問。論文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具有創新性,開拓了中國小說史學研究的新路徑。
劉子奎教授的《卡特政府防核擴散政策的考察》深入探讨了為防核擴散,卡特提出國際核燃料循環評估計劃,指出卡特政府防擴散的重點轉向奠定了美國防擴散政策的基本傾向和立場,确定了美國政府防擴散政策的基本走向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