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受邀為我院師生剖析文學今義的形成
發布日期: 2018-11-28 作者: 浏覽次數: 160

314日下午,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應邀為我院師生做了一場題為“沒有晚明,何來晚清?——‘文學’一詞的現代性之旅”學術講座。講座在文苑樓1405室舉行。


李奭學研究員所研究的晚明歐洲文學與中國是其治學的一大重要領域,也是其獨具特色、成績斐然的治學領域,通過多年研究,他認為“文學現代性”一詞的産生,雖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東西方文化、政治碰撞這樣一個曆史環境的影響,但就其内因乃是晚明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合力建構使之形成。李奭學提到,1623年艾儒略刊刻《西學凡》和《職方外紀》二書,提出“文藝之學”一稱,其主要内容包含各種詩文與議論文章等等。1635年,楊廷筠在其遺作《代疑續篇》中,引用《職方外紀》艾儒略之言,改“文藝之學”為“文學”二字,這是“文學”擺脫《論語》以來,以孔門經籍或教育修身為主的古義的開始。楊廷筠的用法,被清中葉以後的基督教傳教士沿用,而且在《六合叢談》中指出文學内含史詩、悲喜劇與史傳等西方古來文學文類,甚至含括西人觀念中的修辭學。後随魏源《海國圖志》、維新派人士、文人如梁啟超與王國維等人的援用,使得“文學”的今義逐漸演為中國現代性的一環。


Baidu
sogou